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⑥。故失dao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⑦,而luan之首⑧。前识者⑨,dao之华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chu1其厚⑾,不居其薄⑿;chu1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ju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ju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dao”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qiang引别人。所以,失去了“dao”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wu,而且是祸luan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dao”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shen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注释
1、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为,ju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离开德。
3、无德:无法ti现真正的德。
4、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心、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此句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
5、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与上句相对应,即下德之人顺任自然而有意作为。
6、攘臂而扔之:攘臂,伸chu手臂;扔,意为qiang力牵引。
7、薄:不足、衰薄。
8、首:开始、开端。
9、前识者: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
10、华:虚华。
11、chu1其愿:立shen敦厚、朴实。
12、薄:指礼之衰薄。
引语
这一章是《dao经》的开tou。有人认为,上篇以“dao”开始,所以叫zuo《dao经》;下篇以“德”字开始,所以叫《德经》。本章在《dao德经》里比较难于理解。老子认为“dao”的属xing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dao”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dao”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dao”的jing1神。“德”是“dao”在人世间的ti现“dao”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an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dao”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
评析
《dao德经》一方面是谈“dao”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dao”的jing1神。二十一章曾写dao:“孔德之客,唯dao是从”;二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以上所讲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这里所讲的“上德”从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谓“上德”我们认为它不同于儒家所讲的“德政”老子批评儒家“德政”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则是“无以为”、“无为”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政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愿办事,这样zuo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dao”的jing1神充分ti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但是“下德”是“有以为”的“无为”但却抱着功利的目的,任着主观意志办事。在本章里,老子把政治分成了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dao”和“德”属于“无为”的类型;仁、义、礼属“有为”的类型。五个层次是dao、德、仁、义、礼。这五个层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标准,但“德”只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dao而后德,这是在无为的类型内bu说的,失dao则沦为下德,那就与上仁相差无几了。失德而后仁,这是指离开了“无为”的类型才有了仁。仁已经是“有为”、“为之”了,所以“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在“有为”范围内所显示chu来的不同层次。在本章里,老子用了“大丈夫”一词,是全书唯一使用的名词,过去有人将此解释为“智慧很高的人”原意大约相同于此,但其中也包han有豪shuang、果敢、刚毅的内容。老子gan受到人际关系愈来愈难以相chu1,所以在十分激动的情绪下使用了“大丈夫”这个词,并说“大丈夫chu1其厚,不居其薄;chu1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本章使用了一些juti的规范把人的思想行为定着在固定的形式中,即an忠信行事,不执行浇薄的礼。所以老子对政治的最低要求是摒去“薄”和“华”恢复“厚”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