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加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
扮得许多温清奉养得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于是日又有省。
〔6〕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
。但与宋
格
之训思之终不能合”先生曰:“格
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
矣”
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
之说,似亦见得大略。但朱
之训,其于书之‘
一’,论语之‘博约’,孟
之‘尽心知
’,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先生曰:“
夏笃信圣人。曾
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
亦尊信程
。至其不得于心
,亦何尝茍从?
一博约尽心,本自与吾说吻合,朱
格
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本旨。
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可一言而喻。尽心知
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
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
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
错训格
。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
为
格知至,要初学便去
生知安行事。如何
得”?
问:“尽心知
,何以为生知安行”?先生曰:“
是心之
。天是
之原。尽心即是尽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
,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事天如
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
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
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
”
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
〔5〕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
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
隔断,不是知行的本
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
。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
’,‘如恶恶臭’。见好
属知,好好
属行。只见那好
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
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
,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
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
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
一个,是什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
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曰:“古人说知行
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
知的功夫,一行
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
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
,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
人,茫茫
,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
。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
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
行的工夫。故遂终
不行,亦遂终
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
,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