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问:“知识不长如何”?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
。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
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认识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
气日足,则
力日
,聪明日开。不是
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
”,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
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
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又曰:“立志用功,如
树然。方其
芽,犹未有
。及其有
,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
实。初
时,只
栽培
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
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
果”?
〔28〕澄问学庸同异。先生曰:“思括大学一书之义为中庸首章”
〔23〕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工夫之说。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20〕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
〔19〕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曰:“心即,
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26〕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莘曰:“正直之鬼不须怕。恐邪鬼不
人善恶,故未免怕”先生曰:“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
,即是
鬼迷。好货,即是货鬼迷。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迷也”
〔29〕问:“孔正名。先儒说上告天
,下告方伯。废辄立郢。此意如何”?先生曰:“恐难如此。岂有一人致敬尽礼,待我而为政,我就先去废他,岂人情天理?孔
既肯与辄为政,必已是他能倾心委国而听。圣人盛德至诚,必已
化卫辄。使知无父之不可以为人。必将痛哭奔走,往迎其父。父
之
本于天
。辄能悔痛真切如此,蒯聩岂不
动底豫?蒯聩既还,辄乃致国诗戮。聩已见化于
,又有夫
至诚调和其间,当亦决不肯受。仍以命辄。群臣百姓又必
得辄为君。辄乃自暴其罪恶。请于天
,告于方伯诸侯。而必
致国于父。聩与群臣百姓,亦皆表辄悔悟仁孝之
,请于天
,告于方伯诸侯。必
得辄而为之君。于是集命于辄。使之复君卫国。辄不得已,乃如后世上皇故事。率群臣百姓尊聩为太公。备
致养。而始退复其位焉。则君君臣臣父父
,名正言顺。一举而可为政于天下矣。孔
正名或是如此”
〔18〕“虚灵不眛,众理而万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亦皆许之”
〔17〕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无得。须于心
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
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
。这心
即所谓
心。
明即是
明。更无二。此是为学
脑
”
〔24〕澄问:“仁义礼智之名,因已发而有”曰:“然”他日澄曰:“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之表德邪”?曰:“仁义礼智也是表德。
一而已。自其形
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
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
。主于
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
而已。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
,对
谓之父。自此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
上用功。看得一
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22〕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25〕一日论为学工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
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
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
来。定要
去病
,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
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
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21〕问:“‘析之有以极其而不
,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此言如何”?先生曰:“恐亦未尽。此理岂容分析?又何须凑合得?圣人说
一,自是尽”
〔27〕定者心之本。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