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和,濮州军吏裴用者,家富于财。年六十二,病死。既葬旬日,霆震其墓,棺飞百许步,尸柩零落。其家即选他
重瘗焉,仍用大铁索系缆其棺。未几,震如前。复选他
重瘗,不旬日,震复如前,而棺柩灰尽,不可得而收矣。因设灵
唐元稹(“稹”原作“积”,据明抄本改)镇江夏。襄州贾墅(明抄本“墅”作“堑”)有别业。构堂,架梁才毕,疾风甚雨。时各输油六七瓮,忽震一声,瓮悉列于梁上,都无滴汙于外。是年稹卒。(
《剧谈录》,明抄本作
《酉
杂俎》)
唐叶迁韶,信州人也。幼岁樵牧,避雨于大树下。树为雷霹,俄而却合,雷公为树所夹,奋飞不得迁。韶取石楔开枝,然后得去。仍愧谢之,约曰:“来日复至此可也。”如其言至彼,雷公亦来,以墨篆一卷与之,曰:“依此行之,可以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我兄弟五人,要闻雷声,但唤雷大雷二,即相应。然雷五刚躁,无危急之事,不可唤之。”自是行符致雨,咸有殊效。尝于吉州市大醉,太守擒而责之,
加楚辱。迁韶于
下大呼雷五。时郡中方旱,日光猛炽,霹震一声,人皆颠沛。太守下阶礼接之,请为致雨。信宿大霪,田原遂足,因为远近所传。游
州,时方久雨,黄河泛滥。官吏备
为劳,忘其寝
。迁韶以铁札,长二尺,立一符于河岸上。
涌溢堆阜之形,而沿河
下,不敢
其符外。人免垫溺,如今传之。或有疾请符,不择笔墨,书而援之,皆得其效。多在江浙间周游,好啗荤腥,不修
行。后不知所之。(
《神仙
遇传》)
南海秋夏间,或云惨然,则见其
如虹,长六七尺,此候则飓风必发,故呼为飓母。见忽有震雷,则飓风不作矣。舟人常以为候,预为备之。(
《岭表录异》)
唐罗州之南二百里,至雷州,为海康郡。雷之南濒大海,郡盖因多雷而名焉,其声恒如在檐宇上。雷之北,亦多雷,声如在寻常之外。其事雷,畏敬甚谨,每
酒肴奠焉。有以彘
杂鱼
者,霹雳辄至。南中有木名曰掉,以煮
渍梅李,俗呼为棹
。杂彘
者,霹雳亦至。犯必响应。牙门将陈义传云:“义即雷之诸孙。昔陈氏因雷雨昼冥,
中得大卵,覆之数月,卵破,有婴儿
焉。目后日有雷扣击
,
其室中,就于儿所,似若
哺者。岁余,儿能
,乃不复至,遂以为己
。义即卵中儿也。又云:“尝有雷民,畜畋犬,其耳十二。每将猎,必笞犬,以耳动为获数。未尝偕(“偕”原作“王”,据明抄本改)动。一日,诸耳毕动。既猎,不复逐兽。至海旁测中嗥鸣。郡人视之,得(“得”字原“阙”,据明抄本补)十二大卵以归,置于室中。后忽风雨,若
自室。既霁就视,卵破而遗甲存焉。后郡人分其卵甲,岁时祀奠,至今以获得遗甲为豪族。或
冥云雾之夕,郡人呼为雷耕。晓视野中,果有垦迹。有是乃为嘉祥。又时有雷火发于野中,每雨霁,得黑石,或圆或方,号雷公墨。凡讼者投牒,必以雷墨杂常墨书之为利。人或有疾,即扫虚室,设酒
,鼓
幡盖,迎雷于数十里外。既归。屠
彘以祭,因置其门。邻里不敢辄
,有误犯者为唐突,大不敬,
猪
以谢之。三日又送,如初礼。又云。尝有雷民,因大雷电,空中有
,豕首鳞
,状甚异。民挥刀以斩,其
踣地,血
中,而震雷益厉。其夕凌空而去。自后挥刀民居室,频为天火所灾。虽逃去,辄如故。父兄遂摈
,乃依山结庐以自
,灾复随之。因
崖而居,灾方止。或云,其刀尚存。雷民图雷以祀者,皆豕首鳞
也。(
《投荒杂录》)
雷州之西雷公庙,百姓每岁连鼓雷车。有以鱼彘
同
者,立为霆震,皆敬而惮之。每大雷雨后,多于野中得黳石,谓之雷公墨。叩之鈖然,光莹如漆。又如霹雳
,或土木中,得楔如斧者,谓之霹雳楔,小儿佩带,皆辟惊邪;
妇磨服,为
生药。必验。(
《岭表录异》)
陈义
又 洛京天津桥,有儒生,逢二老人言话,风骨甚异。潜听之,云:“明日午时,于寺中斗疾速。一人曰:“公如何?”一人曰:“吾一声,令寺内听讲驴
尽结尾。”一人曰:“吾一声,令十丈幡竿尽为算
,仍十枚为一积。”儒生乃与一二密友,于寺候之。至午,果雷雨。霹雳一声,客走
视,驴
数百匹尽结尾。一声,幡竿在廊下为算
,十枚一积。(
《录异记》)
雷公庙
裴用
元稹 (“稹”原作“积”,据明抄本改)
午间,忽有二云,大如车,凝于寺上。须臾昏黑,咫尺莫辨。俄而霆震两声,人畜顿踣。及开霁,寺前槐林,劈栉分散,布之于地,皆如算
。大小洪纤,无不相肖。而寺前负贩戏
观看人数万众,发悉解散,每缕皆为七结。(
《集异记》)
南海
叶迁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