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六年,京兆韦思恭与董生、王生三人结友,于嵩山岳寺肄业。寺东北百余步,有取盆在岩下。围丈余,而
可容十斛。旋取旋增,终无耗。一寺所汲也。三人者自
居此,至七月中,三人乘暇
取
。路臻于石盆。见一大蛇长数丈,黑若纯漆,而有白
,似锦,蜿蜒盒中。三
见而骇,视之良久。王与董议曰:“彼可取而
之。”韦曰:“不可。昔葛陂之竹,渔父之梭,雷氏之剑,尚皆为龙,安知此名山大镇,岂非龙潜其
耶。况此蛇鳞甲,尤异于常者。是可戒也。”二
不纳所言,乃投石而扣蛇且死,萦而归烹之。二
皆咄韦生之诈洁。俄而报盆所又有蛇者。二
之盆所,又
击。韦生谏而不允。二
方举石
投,蛇腾空而去。及三
归院,烹蛇未熟。忽闻山中有声,殷然地动。觇之,则此山间风云暴起,飞沙走石。不瞬息至寺,天地晦暝,对面相失。寺中人闻风云暴起中云:“莫错击。”须臾,雨火中半下,书生之宇,并焚
且尽。王与董,皆不知所在,韦
于寺廊下无事。故神化之理,亦甚昭然。不能全为善,但吐少善言,则蛟龙之祸不及矣。而况于常行善
哉!其二
尸,迨两日,于寺门南隅下方索得。斯乃韦自说。至于好杀者,足以为戒矣。(
《博异志》)
卢翰
角焉,阔可三丈余。且暮烟云蓊郁,漫衍百余步。晦夜,有光如火红千尺,鉴
若昼。古老相传云,有金龙潜其底,或亢
祷之,亦甚有应。泽曰:“此井应有至宝,但无计而究其是非耳。”邯笑曰:“甚易。”遂命
曰:“汝可与我投此井到底,看有何怪异。泽亦当有所赏也。”
已久不
,忻然脱衣沉之。良久而
,语邯曰:“有一黄龙极大,鳞如金
,抱数颗明珠熟寐。
劫之,但手无刃。惮其龙忽觉,是以不敢
。若得一利剑,如龙觉,当斩之无惮也。”邯与泽大喜。泽曰:“吾有剑,非常之宝也。汝可持往而劫之。”
饮酒伏剑而
。移时,四面观者如堵。忽见
自井面跃
数百步。续有金龙(“龙”原作“手”据陈校本改。)亦长数百尺,爪甲锋颖,自空拿攫
。却
井去。左右慑栗,不敢近睹。但邯悲其
,泽恨失其宝剑,逡巡。有一老人,
衣褐裘,貌甚古朴。而谒泽曰:“某土地之神,使君何容易而轻其百姓?此
金龙,是上玄使者。宰其瑰璧,泽
一方。岂有信一微
,
因睡而劫之?龙忽震怒,作用神化,摇天关,摆地轴,搥山岳而碎丘陵,百里为江湖,万人为鱼鳖。君之骨
焉可保?昔者钟离不
其宝,孟尝自返其珠,
不之效,乃肆其贪婪之心。纵使猾韧之徒,取宝无惮,今已啖其驱而锻其珠矣。”泽赧恨,无词而对。又曰:“君须火急悔过而祷焉,无使甚怒耳。”老人倏去。泽遂
牲牢奠之。(
《传奇》)
李修
唐元和,故都尉韦宥牧温州,忽忽不乐,江波修永,舟船燠
。一日晚凉,乃跨
登岸,依舟而行。忽浅沙
,芦苇青翠,因纵辔饮
。而芦枝有拂鞍者。宥因闲援熟视,忽见新丝筝弦,周缠芦心。宥即收芦伸弦,其长倍寻。试纵之,应乎复结。宥奇骇,因置于怀。行次江馆,其家室皆已维舟
亭矣。宥故驸
也,家有
。即付筝
曰:“我于芦心得之,颇甚新
。然沙洲江徼,是
何自而来?吾甚异之。试施于
,以听其音。”
将安之,更无少异,唯短三二寸耳。方馔,
即置之,随置复结。
罢视之,则已蜿蜒摇动。
惊告众,竞来观之,而双眸瞭然矣。宥骇曰:“得非龙乎?”命衣冠,焚香致敬。盛诸盂
之内,投之于江。才及中
,风狼皆作,蒸云走雷,咫尺昏晦。俄有白龙百尺,拿攫升天。众咸观之,良久乃灭。(
《集异记》)
资州龙
韦宥
卢元裕
唐浙西观察使李修,元和七年,为绛郡守。是岁,其属县龙门有龙见。时观者千数。郡以状闻于太府。时相国河东府张弘靖为河中节度使,相国之故舒州刺史以宗,尝为文以赞其事。(
《宣室志》)
唐安太守卢元裕翰言,太守少时,尝结友读书终南山。日晚溪行,崖中得一圆石,莹白如鉴。方执玩忽次,堕地而折。中有白鱼约长寸余,随石宛转落涧中。渐盈尺,俄长丈余,鼓鬐掉尾。云雷暴兴,风雨大至。(
《纪闻》)
韦思恭
故唐太守卢元裕未仕时,尝以中元设幡幢像,置盂兰于其间。俄闻盆中有唧唧之音。元裕视,见一小龙才寸许,逸状奇姿,婉然可。于是以
沃之,其龙伸足振鬣已长数尺矣。元裕大恐。有白云自盆中而起,其龙亦逐云而去。元裕即翰之父也。(
《宣室志》)
韦皋镇蜀末年,资州献一龙,长丈余,鳞甲悉
。皋以木匣贮之,蟠屈于内。时属元日,置于大慈寺殿上,百姓皆传,纵观二三日,为香烟薰死。国史阙书。是何祥也?(
《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