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二十七(2/6)

日躔盈缩定差:张胄玄名损益率曰盈缩数,刘孝孙以盈缩数为朏朒积,《皇极》有陟降率、迟疾数,《麟德》曰先后、盈缩数,《大衍》曰损益、朏朒积,《崇天》曰损益、盈缩积。所谓古历平朔之日,而月或朝觌东方,夕见西方,则史官谓之朏朒。今以日行之所盈缩、月行之所迟疾,皆损益之,或退其日,以为定朔,则舒亟之度,乃势数使然,非失政之致也。新历以七千一为盈缩之极,其数与月离相错,而损益、盈缩为名,则文约而义见。

月度转分:《洪范传》曰:"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朏。月未合朔,在日后;今在日前,太疾也。朏者,人君舒缓、臣下骄盈专权之象。朔而月见东方谓之侧匿。合朔则月与日合,今在日后,太迟也。侧匿者,人君严急、臣下危殆恐惧之象。"盈则,缩则退,躔离九,周合三旬,考其变行,自有常数。《传》称,人君有舒疾之变,未达月有迟速之常也。后汉刘洪通其旨。尔后治历者多循旧法,皆考迟疾之分,增损平会之朔,得月后定追及日之际而生定朔焉。至于加时早晚,或速或迟,皆由转分弱所致。旧历课转分,以九分之五为率,一百一分之五十

宿:汉百二年议造历,乃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赤宿度,则其法也。其赤,斗二十六度及分,八度,女十二度,虚十度,危十七度,室十六度,九度,奎十六度,娄十二度,胃十四度,昴十一度,毕十六度,觜二度,参九度,井三十三度,鬼四度,柳十五度,星七度,张十八度,翼十八度,轸十七度,角十二度,亢九度,氐十五度,房五度,心五度,尾十八度,箕十一度,自后相承用之。至唐初,李淳风造浑仪,亦无所改。开元中,浮屠一行作《大衍历》,诏梁令瓒作黄游仪,测知毕、觜、参及舆鬼四宿赤宿度,与旧不同。(毕十七度,觜一度,参十度,鬼三度。)自一行之后,因相沿袭,下更五代,无所增损。至仁宗皇祐初,始有诏造黄浑仪,铸铜为之。自后测验赤宿度,又一十四宿与一行所测不同。(斗二十五度,七度,女十一度,危十六度,室十七度,胃十五度,毕十八度,井三十四度,鬼二度,柳十四度,氐十六度,心六度,尾十九度,箕十度。)盖古今之人,以八尺圆以尽天,决知其难矣。又况图本所指距星,传习有差,故今赤宿度与古不同。自汉太初后至唐开元治历之初,凡八百年间,悉无更易。今虽测验与旧不同,亦岁月未久。新历两备其数,如淳风从旧之意。

。先测立冬晷景,次取测立晷景,取近者通计,半之,为距至泛日;乃以晷数相减,余者以法乘之,满其日晷差而一,为差刻;乃以差刻(求冬至,视其前晷多则为减,少则为加,求夏至者反之。)加减距至泛日,为定日;仍加半日之刻,命从前距日辰,算外,即二至加时日辰及刻分所在。如此推求,则加时与日晷相协。今须积岁四百一年,(治平元年甲辰岁,气积年也。)则冬至大、小余与今适会。

天正经朔:大余三十四,(小余三万一千。闰余八十八万三千九百九十。)此乃检括日月加时早晚而定之,损益在夜半后,得戊戌之日,以方程约而齐之。今须积岁七十一万一千七百六十一,(治平元年甲辰岁,朔积年也。)则经朔大、小余与今有之数,偕闰余而相会。

升降分:《皇极》躔衰有陟降率,《麟德》以日景差、陟降率、日晷景消息为之,义通轨漏。夫南至之后,日行渐升,去极近,故晷短而万皆盛;北至之后,日行渐降,去极远,故晷长而万浸衰。自《大衍》以下,皆从《麟德》。今历消息日行之升降,积而为盈缩焉。

日度岁差:八万四百四十七。《书》举正南之星以正四方,盖先王以明时授人,奉天育。然先儒所述,互有同异。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又何承天云:"《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正仲秋。"今以中星校之,所差二十七八度,即尧时冬至,日在须女十度。"故祖冲之修《大明历》,始立岁差,率四十五年九月却一度。虞邝、刘孝孙等因之,各有增损,以创新法。若从虞喜之验,昴中则五十余年日退一度;若依承天之验,火中又不及百年日退一度。后《皇极》综两历之率而要取其中,故七十五年而退一度,此乃通其意未尽其微。今则别调新率,改立岁差,大率七十七年七月,日退一度,上元命于虚九,可以上覆往古,下逮于今。自帝尧以来,循环考验,新历岁差,皆得其中,最为亲近。

周天分:二十二亿七千九百二十万四百四十七。本齐日月之行,会合朔而得之。(在调日法。)使上考仲康房、宿之,下验姜岌月之冲,三十年间,若应准绳,则新历周天,有自然冥符之数,最为密近。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