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亦已深矣!然而苟窃欺伪不可以为法者,小人之事也。惟圣 人则不然,以谓人道莫大于继绝,此万世之通制而天下之公行也,何必讳哉!所谓 子者,未有不由父母而生者也,故为人后者,必有所生之父,有所后之父,此理之 自然也,何必讳哉!其简易明白,不苟不窃,不欺不伪,可以为通制而公行者,圣 人之法也。又以谓为人之后者所承重,故加其服以斩。而不绝其所生之亲者,天性 之不可绝也,然而恩有屈于义,故降其服以期。服,外物也,可以降,而父母之名 不可改,故著于经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自三代以来,有天下国家者莫 不用之,而晋氏不用也。出帝之于敬儒,绝其父道,臣而爵之,非特以其义不当立, 不得已而绝之,盖亦习见闾阎鄙俚之所为也。五代,干戈贼乱之世也,礼乐崩坏, 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如寒食野祭而焚纸钱,天子 而为闾阎鄙俚之事者多矣!而晋氏起于夷狄,以篡逆而得天下,高祖以耶律德光为 父,而出帝于德光则以为祖而称孙,于其所生父则臣而名之,是岂可以人理责哉!
部分译文
汉高祖皇后李氏,晋阳人,父亲务农为生。
汉高祖年轻时在军队中当兵,在晋阳放马,晚上进入她家将她抢走。
汉高祖显贵后,封她为魏国夫人,生下汉隐帝。
开运四年,汉高祖在太原起兵,赏赐军中士兵,国库所储不锣用,打算向百姓征收。
皇后劝阻说:“如今起兵,号称义兵,百姓没有尝到好处却先夺走他们的财物,恐怕不是新天子救助百姓的本意吧。
现在后宫拥有的财物,请全部拿出来,即使不够,士兵也不会因此产生怨恨。”汉高祖为此脸色都变了,向她认错。
汉高祖登位,立为皇后。
漠高祖去世,汉隐帝册封尊崇她为皇太后。
皇帝年幼,多次和小人郭允明、后赞、李业等人在宫中游戏,太后屡次严厉责备他。
皇帝说:“国家的事情,外有朝廷处理,不是太后所应当说的。”太常卿张昭听说后,上疏劝谏皇帝,请求:“亲近太师太傅,聘请正人君子向他们请教,以便增长见识。”皇帝却更加不省悟。
后来,皇帝始终和郭允明等人混在一起,于是导致灭亡。
当初,皇帝和郭允明等人谋划诛杀杨合、史弘肇等人,计议已定,进来告诉太后。
太后说:“这是大事情,应当和宰相商量。”李业在一旁回答说:“先皇帝一生都说,朝廷的大事情,不要向书生请教。”太后坚决不同意,皇帝拂衣而去,说:“何必跟妇道人家商量!”杨合等人被杀死后,周太祖起兵攻向京城,慕容彦超在刘子陂被打败,皇帝打算亲自率兵出征,太后制止他说:“郭威原是我们家的人,不是事情危急心生疑虑,怎么会到现在这地步!现在如果按兵不动,下诏书开导郭威,郭威必定有话说,那么君臣的关系,也许还可以保全。”皇帝不听从而出征,于是遭致灾祸。
周太祖进入京城,凡事都称说是太后的命令。
不久拟议立湘阴公刘赞为天子,刘宝还没有到,周太祖于是请求太后执政。
不久周太祖出征契丹,军士簇拥着他返回。
周太祖请求事奉太后为母亲,太后下诰说:“侍中功业伟大,德望声誉显著,铲除祸乱,安定国家,百姓讽歌归心,是注定要肩负国家命运的人,因此军民都推举拥戴,亿万人皆大欢喜。
我风烛残年偶然未死,碰上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只有以衰朽之身,始终托付于你。
反复阅视送来的笺奏,受到如同母亲一样的对待,感受体会到深厚的情意,不禁泪流纵横。”于是迁太后到太平官,敬加尊号为昭圣皇太后。
显德元年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