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国号为唐。
如今唐的天命已经断绝,应改变国号自我更新。”唐明宗对此疑虑,把这事交给群臣讨论,群臣或赞成或反对意见不统一。
李琪议论说:“殿下是宗室的贤人,三代立功,现在兴兵来朝,以奔赴国难为名,而想改变国号,使先帝成为路人,那么孤独的棺木,去哪里依托!”唐明宗赞同他的看法,于是穿上丧服发丧,然后登位。
任命李琪为御史中丞。
自从唐末丧乱以来,朝廷的礼仪败坏,天子不曾上朝,而入阁的制度也废弃了。
常参官每天到正衙,听说不坐衙就退下,只有大臣奏报事情,每天在便殿接见一次,而侍从内各司,每天两次朝拜而已。
唐明宗刚登位,就下韶害给群臣,五天一次随宰相到内殿进见,叫做起居。
李琪认为这不是唐的旧例,请求废除五日起居,而恢复每月初一、十五入哄的旧例。
唐玥宗说:“五日一起居,是我想藉以多次召见群臣的缘故,不能废弃。
而每月初一、十五入1栏可以恢复。”但唐的旧例,天子每天到殿堂接见群臣,叫“常参”;初一、十五向各陵墓进献祭食,有思慕先人的心情,不能到前殿,就到便殿接见群臣,叫“入合”
宣政是前殿,叫做“衙”,衙有仪仗。
紫宸是便殿,叫做“合”
皇帝不到前殿而到紫宸,是从正衙叫来仪仗,从合门进入,百官在前殿候朝,因而跟随进见,因此叫“入合”
但前殿是朝廷,礼仪尊严;便殿是宴见宾客的地方,礼仪简单。
自从干符以后,因为动乱而礼仪阙失,天子不能每天接见群臣而在初一、十五接见,因此前殿日常废弃仪仗,而初一、十五到便殿进见却有仪仗,后来习以为常,就把到便殿进见看得更重要。
至于到前殿,还叫做“入合”,后来也废弃了,到这时纔恢复。
但有关部门不能论正此事。
大凡群臣五天一次到中兴殿进见,这是在便殿,是入合流传下来的制度,而叫做“起居”;初一、十五到文明殿,这是在前殿,反而叫做“入合”,李琪都不能纠正。
李琪又建议说:“入合有待制、次对官议论事情,而内殿起居,见一面就退出,想进言的人,无法自己陈述,不符合希望多次见到群臣的本意。”唐明宗于是下诏在起居日有事要谈的人,准许自行出列陈述。
又下诏百官依次轮流奏对。
这时,枢密使安重诲专权管事,安重诲的侍从骑兵经过御史台门口时,殿直马延误撞了他,安重诲就在御史台门口杀掉马延然后上报。
李琪任中丞,惧怕安重诲而不敢弹劾纠察他,又怕谏官议论,于是托宰相任圜先告诉安重诲然后纠察此事,但还是模棱两可不敢直言其事。
豆卢革等人罢相,任圆拟议任命李琪做宰相,而孔循、郑珏阻挠此事,于是作罢。
李琪升任尚书右仆射。
李琪上书申告中书,称《开元礼》“仆射上报事情那天,中书、门下率领百官送呈”
中害下达给太常征询意见。
礼院说《开元礼》没有“送上”之文,而李琪已解除新近任命的职务,再次提出上述礼仪,都没有同意。
唐明宗讨伐王都,攻破定州后,从汴州返回洛阳,李琪应当率领百官到上柬闩,而请求到偃师迎接。
他的奏章说“打败契丹凶党,攻破真定逆城”,因误把定州写成真定,罚一个月的俸禄。
霍彦威去世,下诏书让李琪撰写神道碑碑文。
霍彦威是梁的旧将,而李琪过去是梁的宰相,叙述霍彦威在梁的事情不称“伪梁”,被冯道驳回。
李琪为人讲信用,喜欢称赞别人的善行。
年轻时以文章出名,也因此自负。
显贵后,就在牙板上刻下金字“前乡贡进士李琪”,时常放在座旁。
为人缺乏稳重,不懂进退处世的原则,因此多次受到当时人的诋毁。
以太子少傅退休居家,去世,享年六十岁。
郑珏,唐代宰相郑綮的孙子。
父亲郑徽,任河南尹张全义的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