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仗,掌守供御兵仗。
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掌供奉侍卫。凡千牛及备身左右以御刀仗升殿供奉者, 皆上将军领之,中郎将佐其职。有口敕,通事舍人承传,声不下闻者,中郎将宣告。
○诸卫折冲都尉府
每府折冲都尉一人,上府正四品上,中府从四品下,下府正五品下。左右果毅 都尉各一人,上府从五品下,中府正六品上,下府正六品下。别将各一人,上府正 七品下,中府从七品上,下府从七品下。长史各一人,上府正七品下,中府从七品 上,下府从七品下。兵曹参军事各一人,上府正八品下,中府正九品下,下府从九 品上。校尉五人,从七品下。旅帅十人,从八品上。队正二十人,正九品下;副队 正二十人,从九品下。
折冲都尉掌领属备宿卫,师役则总戎具、资粮、点习,以三百人为团,一校尉 领之。捉铺持更者,晨夜有行人必问,不应则弹弓而向之,复不应则旁射,又不应 则射之。昼以排门人远望,暮夜以持更人远听。有众而嚣,则告主帅。
左右果毅都尉,掌贰都尉。每府有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丘曹,府二人, 史三人。每队正领兵五十人。武德元年,改鹰扬郎将曰军头,正四品下;鹰击郎将 曰府副,正五品上;司马曰长史,正八品下;校尉,正六品下,旅帅,正七品下。 废越骑、步兵二校尉及察非掾。又改军头曰骠骑将军,府副曰车骑将军,皆为府。 诸率府置骠骑将军五人、车骑将军十人。二年,以车骑将军府隶骠骑府,置十二军, 分关内诸府皆隶焉。每军,将军一人,副一人。至六年废。七年,改骠骑将军府为 统军府,车骑将军为别将。八年,复置十二军。贞观十年,改统军府曰折冲都尉, 别将曰果毅都尉。军坊置坊主一人,检校户口,劝课农桑,以本坊五品勋官为之。 三辅及近畿州都督府皆置府,凡六百三十三。永徽中,废长史,置司马一人,总司 兵、司骑二局。武后垂拱中,以千二百人为上府,千人为中府,八百人为下府,赤 县为赤府,畿县为畿府。圣历元年,废司马,置长史、兵曹参军事,又有别将一人, 从六品下,居果毅都尉之次,其后分左右各一人,寻废。久之,复置一人,降其品。 开元初,卫士为武士,诸卫折冲、果毅、别将,择有行者为展仗押官。右羽林军十 五人,左羽林军二十五人,衣服同色。诸卫有弩手,左右骁卫各八十五人,余卫各 八十三人。
△左右羽林军
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三人,从三品。掌统北衙禁兵,督摄左右厢飞 骑仪仗。大朝会,则周卫阶陛。巡幸,则夹驰道为内仗。凡飞骑番上者,配其职。 有敕上南衙者,大将军承墨敕,白移于金吾,引驾仗官与监门奏覆,降墨敕,然后 乃得入。长史各一人,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上;仓曹参军事各一 人,兼总骑曹事;兵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自仓曹参军以下,皆正 八品下。司阶各二人,正六品上;中候各三人,正七品下;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上; 执戟各五人,正九品下;长上各十人。左右翊卫中郎将府中郎将一人,正四品下; 左右中郎一人,左右郎将一人,皆正五品上;兵曹参军事一人,正九品上;校尉五 人,旅帅十人,队正二十人,副队正二十人。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 固四人。仓曹、兵曹各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史各二人。左右翊中郎将府, 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仓曹、兵曹各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史各二人。
△左右龙武军
大将军各一人,正二品;统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三人,从三品。掌同羽林。 长史、录事参军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司阶各二人, 中候各三人,司戈、执戟各五人,长上各十人。景云元年,置龙武将军。兴元元年, 六军各置统军。贞元三年,龙武军增将军一员,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 掌固四人。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史各二人。
△左右神武军
大将军各一人,正二品;统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三人,从三品。总衙前射 生兵。长史、录事参军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司阶各 二人,中候各三人,司戈、执戟各五人,长上各十人。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仓曹、 兵曹、胄曹府、史,皆如龙武军。开元二十六年,分羽林置左右神武军,寻废;至 德二年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