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玩乐造成祸患,下边的人再一阿谀奉承,君子的德行就会招致损害。古人说过:‘别认为错误微小而不改,好事微小而不做。’祸福的形成,都在开始埋下根源,始终如一地坚守正道,还怕丢失了,开始就不守正道,最后怎么安身立命?”
承乾太子不听。又上书说:“周公姬旦具有圣人的资质,却在洗回头发吃餐饭时,多次停下去接待来客,谦恭地对待平民,何况我们这些秉赋不如周公的人呢?殿下的颖睿资质天然生成,还必须靠学习来发扬光大。孔颖达、赵弘智都是德高望重才能杰出的老人,并且懂得政治谋略,希望经常召见他们,讲述古今事理,完善陛下的美德。诗辞歌赋,只能偶尔为之,交替下棋,不应经常地干。骑马射箭打猎游玩,轻浮嬉戏沉溺歌乐,好听好看,搅乱性情,不能接受。人的思想是一切行为的主宰,行为不受思想节制就会混乱,败坏道德的根源,实质上就在这里。”
太宗知道张玄素多次节制校正太子的过失,接连提升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兼任太子左庶子。
太子长时间不愿会见宾客朋友,张玄素说“:东宫里接触的只是妇女,不知道像春秋时楚庄王的夫人樊姬一样能够帮助光大聪明道德的有几人?如果没有,就是些巧言逢迎行为不正容貌妖冶受到宠幸的人,哪里值得看一眼啊?皇上考虑到太子的重要,提高规格安排德才兼备的担任辅佐的下属,如今他们却不能进宫拜见,将怎样早晚进献谏诲,弥补遗漏呢?”太子忌讳他的严厉,派看门的奴仆在夜间用马鞭猝不及防地抽打他,危险得只是逃了一命。有一次听到东宫里敲鼓,张玄素叩门规劝,太子搬出鼓来,当着他的面摔破了。太子不愿改正,丑恶的行为天天传出。张玄素不得已,上书说:“孔子说:‘能够就近找到事例,可以说是仁人的办法。’历史书籍资料上记载的事例,有的显得遥远,请让我用近代的事例来说明道理。北周武帝宇文邕平定山东后,住房低矮、饮食粗劣来使天下安宁,但太子宇文斌贝有污秽行为,乌丸轨报告了武帝,武帝慈爱不忍心废除他。他即位后,放荡暴虐愈演愈烈,帝位因此丢失,隋文帝取代的就是他。隋文帝吸取北周灭亡的教训,凭借微弱的资质,虽然对老百姓没做大好事,但是布施恩惠,上下臣民安定有靠。杨勇立为太子,骄奢放纵败坏法度,如今宫里的假山水池是殿下亲眼看到的。在这时,自己以为天下稳如泰山,哪知奸臣们不敢说出真实情况呢?如果行为遵守规则,举止按照法度,亲近君子,疏远小人,废除虚浮奢华,坚持谨慎节俭,即使有人挑拨离间,怎会招致慈父的怨恨呢?这是因为积久的行为不干净,美好的名声不明显,一遭受谗言攻击,就造成自己的祸患。
“如今的皇上因和殿下有父子的亲情,所以东宫的费用不予限制,但是颁布这个诏令还不满六十天,费用却超过了七万,骄纵奢侈没有限制,谁超过了这种程度?龙楼、望苑,是工匠们的集市,既不便于伺候父皇母后,又不利于勤奋学习知识。对上违背父皇母后教训的原则,在下会出招致刑罚侮辱的罪错。殿下布施接济的,不是乌七八糟的游荡汉,就是绘画雕刻的手艺人。表面看到的,这些过失已很明显,里头隐藏的,还能说得完吗?太子右庶子赵弘智通晓经术,修养德行,我认为应当经常召见,以便扩大好的声誉;现在反而猜忌,说是推荐得不恰当。随时听取忠言,还担心来不及,掩饰错误拒绝劝谏,灾祸能避免吗?”
谏札呈进东宫,太子发怒了,派刺客伺机暗杀他。碰上李承乾的太子身份被废除,张玄素牵连获罪罢官成为平民。
过了不久,招回任命为潮州刺史,又迁移到邓州,直到最后不再受到太宗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