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三十(7/7)

、褚遂良和于志宁说明皇后没有子女,武昭仪有儿子,是一定要立她的原因。长孙无忌多次劝谏无效,就说:“先帝把您托付给遂良,希望陛下听听他的意见。”褚遂良极力说不行,高宗仍然不听。

武昭仪立为皇后以后,因为长孙无忌接受了赏赐却不帮助自己,怀恨在心。

许敬宗猜到武后的心思,暗中指使洛阳人李奉节向高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与侍中辛茂将办理此案,教他编造长孙无忌谋反的情由。高宗震惊地说“:怕是奸邪的人挑拨离间,大概不是这样。”许敬宗陈述说:“谋反的迹象已暴露了,陛下心软,不是国家的福气。”高宗哭着说:“我家里不幸,高阳公主与我一母所生,先前谋反,现在舅父又这样,使我深深愧对天下臣民,怎么办啊?”许敬宗回答说:“房遗爱是乳臭未干的年轻之辈,伙同妇女一起造反,哪能成事?长孙无忌是奸雄,天下人都害怕而服从他,一旦暗中发难,陛下派谁抵抗他?现在就很紧急,只怕他振臂一呼,召唤同党,就成了朝廷的祸患。陛下没有看到隋朝的教训吗?宇文化及的父亲是宰相,弟弟是驸马,他本人统率皇宫的警卫部队,炀帝对他们不猜疑,然而他起兵造反成了贼头,就把隋朝灭亡了。希望陛下拿定主意处置他。”

高宗犹豫不决,又下令审核。第二天,许敬宗说长孙无忌造反的证据清楚得很,请求逮捕他。高宗哭着说“:舅父果然这样,我决不忍心杀他,不然,后世将怎样评价我?”许敬宗说:“汉文帝的舅父薄昭,保护文帝从代地回朝登上帝位有功,后来犯了杀人罪,文帝怜惜他又怕扰乱了法律,就命令朝臣们穿上丧服上门去为他哭丧,薄昭便自杀了,优秀的史官不认为这不妥当。现在长孙无忌忘记了先帝的恩德,抛弃与陛下的至亲关系,竟然想颠覆国家、毁掉朝廷,岂止薄昭的罪恶可比?按法律该灭五族。我听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应当抓紧时机迅速行动,迟了就必然发生变乱。长孙无忌帮先帝谋划夺取了天下,天下的人都佩服他的智谋,他是王莽、司马懿一类的人。现在他自己已承认谋反,为什么犹豫不决呢?”高宗始终没有对质审问长孙无忌。

于是下令削去官爵封地,给予扬州都督一品官的俸禄流放到黔州,由扬州派兵护送。把他任秘书监的儿子长孙冲等人流放到岭南,把他任渝州刺史的堂弟长孙知仁降职为翼州司马。几个月后,又诏令司空李责力、中书令许敬宗、侍中辛茂将等人复查谋反案件。许敬宗命令大理正堂袁公瑜、御史宋之顺等人到黔州用酷刑审讯。长孙无忌上吊自缢,儿子长孙冲免去死罪,杀死了同族的侄儿长孙祥,把同族的弟弟长孙思流放到檀口,服丧一年时间的亲族大都被降职流放。

当初,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全心全意为国家效力,把天下安危作为自己的责任,所以高宗永徽年间的政治有太宗贞观之治的风范。高宗也尊敬老臣,恭敬地听取他们的意见。法纪的设立和推行,是这两个人全力维持的结果。到了为两个皇后的废立意见不合高宗的心意后,奸臣乘机暗中设计陷害他,高宗昏庸,听信谗言,长孙无忌终于被害死,从此后政权被武氏家族夺去,唐朝差点亡国。

高宗上元元年(674),恢复了长孙无忌的官职爵位,让他的孙子长孙无翼继承封爵。当初,长孙无忌在昭陵墓地为自己预建了坟墓,到这时才允许迁葬回来。文宗李昂开成三年(838),下诏书说“:阅读本朝史料,每当读到有关太尉长孙无忌的事情,总是掩卷叹息。就让他的后代孙子长孙钧任猗氏县令吧。”

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县人。其父上官弘,隋朝时任江都宫副监,大业末年(617),被陈陵杀掉。当时上官仪还年幼,被身边侍候的人隐藏起来,得以免遭不幸,假冒僧徒潜伏。后渐渐精于文章之学,涉猎遍及最古之书。贞观初年(627),考中进士,朝廷征招他任弘文馆直学士。后来晋升为秘书郎。太宗撰著文辞,往往将文稿送给上官仪看;赐宴臣下,上官仪无不参与。又转任起居郎。

高宗就位,他任秘书少监,升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当时任用雍州司士参军韦绚为殿中侍御史,有人怀疑这不是迁升,上官仪说:“这不过是鄙陋无知的人的议论罢了。御史是在宫殿内供职,地位近于舜帝时的重臣夔与龙,置身于朝官的班列之中,难道是雍州的佐吏僚属之职能比拟的吗?”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公正之言。上官仪长于做诗。他的诗绮丽多彩、柔婉华美。到了他地位高贵显赫时,人们往往仿效他的诗风,被人称为“上官体”

高宗麟德元年(664),上官仪因与梁王李忠的案件有牵连,判死罪投入监牢,他的家财被充公、亲属沦为奴婢。起先,武后得志,因而牵制高宗,独断专行,作威作福,高宗忍受不了;她又勾结道士使用符咒谋求成功,被宦官王伏胜告发。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