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四十三(9/10)

深山,坚持不肯出山。以您此举与仁义者相比就大不同了。我想象着您束装上路,惠然而来,畅舒您往日渊博学识,深邃思想,以补足盛德万一的不足。此举能有益于当世,而您将名垂未来。又听说朝廷一定要起用您。如果使者请不动您,河南尹必亲自前来。拾遗之位如不肯就任,定要加更高之官职。

这样就有损于廉、有害于义,您是一定不会肯造成这样的局面的。您不肯出山,这就使天子不能尽得良臣,君子仿效您而不能全得显职,百姓不能更多得惠。

您不出山,为害非浅,想您必能深思,务必请您能合于孔子之道。”

李渤觉得韩愈的话极对,于是出山,居于东都,每遇朝廷有所不到,就上疏陈述论议。

元和九年(814),讨伐淮西,上疏说平定贼人的三种办法,一是感,二是守,三是战。感化不成,不失为守;守而不成,继之为战。又奉上《御戎新录》,皇帝以著作郎职位招他,李渤从此赴任。一年多后,升为右补阙,但因连上章疏违犯了皇帝旨意,调任丹王府咨议参军,分司东都。元和十三年(818),又上疏:“至德以来,天下都盼望能平安有序,但至今不能达到的原因是人因循而不知变。上天将变通之大权及机会赋予陛下,陛下顺天意而行变革,则国运悠久。臣以为应该趁平定蔡乱之势,以德来羁服垣州、兖州,定能成功,陛下之恩及威就能遍达天下。过去舜、禹以匹夫起而终于驭四海,是如此之壮烈;今以五圣营建太平,竟如此之难。臣以为可能是宰相群臣好的治国方略还藏于心底,未能对陛下畅所欲言,故而使陛下翘首而望文、武、禹、汤式的贤人而不得。臣以为应该正肃六官,重申九畴(禹时治天下之大法),修定王制、月令;崇尚孝悌,敦睦九族;拓广谏路,停止荐举,恢复考试;安抚四民(士农工商),减削佛道;公布法令,练兵备战。希望能发动宰相公卿大夫都来议论,广泛招集海内名儒学者大开学馆,与群臣一同研究。务必有理论依据,参照古代,适应现时,反复磋商然后定作制度,以符合孔子继周公之教导。特此提出五事:一礼乐,二食货,三刑政,四议都,五辨雠。”

李渤虽在京都之外,但心想朝廷,共上疏表四十五件。提升为库部员外郎。

那时,皇甫。。任宰相,要求减削各下属的费用,李渤正奉诏命去祭吊郗士美之丧,途经陕西,以所见上书:“渭南长源乡原有四百户,现只剩四十;阌乡原有三千户,现只剩一千。别的州大致也是如此。

推究荒敝的原因,开始于均摊逃离人的赋税。如果十户走了五户而把原赋额全摊在未走人的身上,就像将石头丢入井中,非堵塞泉眼不止。此种做法都出于聚敛之臣以剥夺下民而媚上的缘故。切盼皇上能下诏书一律禁止摊赋。这样,不用三年,人民定会归于农田。农耕,是立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指望太平。”

又说:“道路破败不修,驿马很多都死了。”宪宗看了奏书十分惊骇,马上调出飞龙马几百匹给京畿内的各驿站。李渤因他的直言时弊触犯了宰相,于是告病东归。

穆宗立,招李渤回任考功员外郎。

年底,考核京官。李渤不避权幸,从宰相而下均行升黜。他上疏说:“宰相萧亻免、段文昌、崔植等人是陛下即位之初用为辅佐,以解危治乱之重臣。陛下礼敬大臣,所以没有出现过分亲昵、自骄自贤之心,陛下将天下之事全部交付他们。但萧亻免等人不能推崇至公,陈述先王道德,又不振举旧法,恢复百司之本责。政之兴废在于赏罚得当,萧亻免等任相职以来,未曾奖励过一个人的德义,使天下之吏得到榜样的激励;也没有罢黜一个人的渎职,使尸位素餐者有所警戒。因而正邪善恶混然不辨。陛下日前赴骊山,宰相、翰林学士等都是陛下的股肱心腹,都应该知道。萧亻免等人不能在事前切谏,因而陷陛下于忽视劝谏之过错。由此,萧亻免、段文昌、崔植与翰林学士杜元颖等人均请考为中下。御史大夫李绛、左散骑常侍张惟素、右散骑常侍李益等人,对陛下赴骊山之事劝谏过,郑覃等人又劝谏陛下畋游之事,有恳请激励事君之礼,请考为上下。崔元略该考上下,以前考校于。。不确,于。。因受贿犯赃处死,请降为中中。大理卿许季同,是任用于。。者,应考为中下;但不久前陷于刘辟之乱,他能弃家归朝,可补偿过错,应考为中中。少府监裴通,职责修举,该考中上;但他在请追封母亲时,不请封嫡母而请封生母,请考中下。”报告送上去后,不下发,李渤再请下发,冯宿主管考功,上奏“:考核官吏应取这一年中的事来评议,郎中校京官四品以下可以考核后升降,三品以上是清望官,每年由内部考核,非有司所能议论的。李渤提出一些过去的事而加以褒贬,有违朝廷制度,请求仍缘旧例行事。”李渤的评议作罢。

那时,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上表请任李渤为节度副使,杜元颖检举说:“李渤故意表现能直言,以此沽名钓誉,生性狂躁,干预政事,上疏不断,而又外与方镇结交,欲求得他们的举荐。这样的人,不宜放在朝内。”于是调李渤出朝任虔州刺史。李渤到任后,奏还信州所移的税钱二百万,免税米二万斛,裁减多余役夫一千六百人。观察使将此事上报,不到一年,升任江州刺史。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