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更外事,即万岁之后,固圣 虑所当忧也。臣寻往代以来之事,但有黎庶怨叛,聚为盗贼,其国无不即灭,人主 虽改悔,未有重能安全者。凡修政教,当修于可修之时,若事变一起而后悔之,则 无益者也。故人主每见前代之亡,则知其政教之所由丧,而皆不知其身之失。是以 殷纣笑夏桀之亡,而幽、厉亦笑殷纣之灭;隋炀帝大业之初又笑齐、魏之失国。今 之视炀帝,亦犹炀帝之视齐、魏也。故京房谓汉元帝云“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 之视古”此言不可不诫也。往者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米,而天 下帖然。百姓知陛下甚爱怜之,故人人自安,曾无谤讟。自五六年来,频岁丰稔, 一匹绢得粟十余石,而百姓皆以为陛下不忧怜之,咸有怨言。又今所营为者,颇多 不急之务故也。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畜多少,唯在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 之,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 之用,至今未尽。向使洛口、东都无粟帛,则世充、李密未能必聚大众。但贮积者 固是有国之常事,要当人有余力而后收之,岂人劳而强敛之?更以资寇,积之无益 也。然俭以息人,贞观之初,陛下已躬为之,故今行之不难也。为之一日,则天下 知之,式歌且舞矣。若人既劳矣而用之不息,倘中国被水旱之灾,边方有风尘之患, 狂狡因之以窃发,则有不可测之事,非徒圣躬旰食晏寝而已。古语云:“动人以行 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以陛下之明,诚欲励精为政,不烦远采上古之术,但 及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昔贾谊为汉文帝云,可恸哭及长叹息者,言当韩信王楚、 彭越王梁、英布王淮南之时,使文帝即天子位,必不能安。又言赖诸王年少,傅相 制之;长大之后,必生祸乱。历代以来,皆以谊言为是。臣窃观今诸将功臣,陛下 所与定天下者,皆仰禀成规,备鹰犬之用,无威略振主,如韩、彭之难驾驭者。而 诸王年并幼少,纵其长大,当陛下之日,必无他心。然即万代之后,不可不虑。自 汉、晋以来,乱天下者,何尝不是诸王?皆为树置失宜,不预为节制,以至于灭亡。 人主熟知其然,但溺于私爱,故使前车既覆而后车不改辙也。今天下百姓极少,诸 王甚多,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唯虑其恃恩骄矜也。昔魏武帝宠陈思, 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疑而畏之也。此则武 帝宠舐思,适所以苦之也。且帝子何患不富贵?身食大国,封户不少,好衣美食之 外,更何所须?而每年加别优赐,曾无纪极。俚语曰:“贫不学俭,富不学奢”, 言自然也。今大圣创业,岂唯处置见在子弟而已?当制长久之法,使万代遵行。
又言:
临天下者,以人为本。欲令百姓安乐,唯在刺史、县令。县令既众,不能皆贤, 若每州得良刺史,则合境苏息;天下刺史悉称圣意,则陛下端拱岩廊之上,百姓不 虑不安。自古郡守、县令,皆妙选贤德,欲有擢升宰相,必先试以临人,或从二千 石入为丞相。今朝廷独重内官,县令、刺史,颇轻其选。刺史多是武夫勋人,或京 官不称职,方始外出。而折冲果毅之内,身材强者,先入为中郎将,其次始补州任。 边远之处,用人更轻,其材堪宰位,以德行见称擢者,十不能一。所以百姓未安, 殆由于此。
疏奏,太宗称善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