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韩弘知而不禁。淮右自少诚 阻兵已来,三十余年,王师加讨,未尝及其城下,尝走韩全义,败于頔,故骄悍无 所顾忌。且恃城池重固,有陂浸阻回,故以天下兵环攻三年,所克者一县而已。及 黜高霞寓、李逊、袁滋,诸军始进。又得阴山府沙阤骁骑、邯郸勇卒,光颜、重胤 之奋命,及丞相临统,破诸将首尾之计,力擒元恶。
申、蔡之始,人劫于希烈、少诚之虐法,而忘其所归。数十年之后,长者衰丧, 而壮者安于毒暴而恬于搏噬。地既少马,而广畜骡,乘之教战,谓之骡子军。尤称 勇悍,而甲仗皆画为雷公星文,以为厌胜;而少诚能以奸谋固众心。
初,韩全义败于溵水,蔡兵于全义帐中得公卿间问讯书,少诚束而谕众曰: “朝廷公卿以此书托全义,收蔡州日,乞一将士妻女以为婢妄。”以此激怒其众, 绝其归向之心。是以蔡人有老死不闻天子恩宥者,故坚为贼用。地虽中州,人心过 于夷貊,乃至搜阅天下豪锐,三年而后屈者,彼非将才而力备,盖势驱性习,不知 教义之所致也。
元济至京,宪宗御兴安门受浮,百僚楼前称贺,乃献庙社,徇于两京,斩之于 独柳,时年三十五。其夜失其首。妻沈氏,没入掖庭;弟二人、子三人,流于江陵 诛之;判官刘协庶七人皆斩。光、蔡等州平,始复为王土矣。
史臣曰:治乱,势也,势乱不能卒治。长源以法绳骄军,祸不旋踵;则董公之 宽柔不无谓。古之名将,以阴谋怨望,鲜全其族者。董秦始奋忠义,多长者言,宜 其显赫,及失意挟邪,俄被淮阴之戮,惜哉!吴少诚为希烈之乱胎,虽谋夺其军, 及嗣而灭。而元济效希烈之狂悖,谓无天地,人之凶险,一至于斯!是知王者御治 之道,其可忽诸!
赞曰:圣哲之君,慎名与器。不轨之臣,得宠则戾。董怨而族,吴悖而菹。好 乱乐祸,可监前车。
部分译文
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明经科殿试及第。至德初年,肃宗从灵武抵达彭原,董晋上书谒见,授校书郎、翰林待制,再调任卫尉丞,出任汾州司马。不久,刺史崔圆改任淮南节度使,奏请董晋以本职代理殿中侍御史,充任判官。不久又归任御史台,授原职,升为侍御史、主客员外郎、祠部郎中。大历年间,兵部侍郎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出使回纥,奏请董晋为判官,出使归来,官拜司勋郎中。历任秘书太府太常少卿监、左金吾将军。十日后,德宗即位,董晋改任太常寺卿,升为右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知台事。因清廉、勤恳、谨慎,所以擢升很快。不久又任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潼关防御使。许久以后,又加授兼御史大夫。朱氵此在京师建伪号谋反,派遣凶党仇敬、何望之侵逼华州,董晋奔逃到皇上所在地,被授为国子祭酒,随即被派往恒州宣旨慰劳将士。随圣驾返回京师后,升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改任尚书左丞。当时尚书右丞元。。担任度支使,被韩氵晃排挤而遭贬黜,董晋很愤恨,面见宰相极力辩说元。。无罪,满朝都称赞他。再度被拜为太常寺卿。
贞元五年(789)沈房升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当时政事决定权在窦参手中,董晋只是受诏书、等候决定而已。金吾卫将军沈房有弟亡故,董晋脱去公服,穿着丧服入阁,皇上问宰相这事是否合制,宰相回答说:“依照规定,朝官有丧朝一年之内的丧事,允许穿无纹彩的粗绸,不应着浅色衣。”皇上问:“南衙班列怎么也有这个规矩呢?”回答说:“承袭旧制而如此。”皇上又向董晋询问古代冠冕制度,董晋回答道:“古人穿衣着冠,一动便有佩玉碰撞的响声,是用以节制步履。《礼》云‘堂上行走脚步要相连,堂下行走脚步要放开’,就是说要极其恭敬。行走有常规,在国君面前的礼节,走路时小步快行而已。如今有人行走如奔跑以致跌倒,这是极不恭敬谨慎的。在服饰规格上,朝官都是绫罗袍巾,五品以上佩金玉带,取其用文彩装饰以敬奉皇上之意。因此,夏禹平时粗衣粗食,而祭服却要求华美,无论君王和亲人都一样对待。从前尚书郎口含香物,老莱子彩服娱亲,都是这个意思。穿粗绸衣,是不合古制的。”皇上深表赞同,便下诏说:“常参官入内阁,不得快步行走;一周年以下的服丧,禁止着丧服参加朝会。”又命朝官各自穿戴本品级的绫罗袍巾和金玉腰带。董晋对于礼学如此精通。
窦参骄傲自大十分严重,皇上渐渐厌恶他。贞元八年(792),窦参暗示董晋保奏他的侄儿给事中窦申为吏部侍郎,皇上严肃地说:“难道不是窦参要你上奏的吗?”董晋不敢隐瞒。皇上便询问窦参的过失,董晋详细禀奏。十天以后,窦参被贬官,董晋忧惧,屡次上表辞职。贞元九年(793)夏,改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东都留守、东都畿汝州都防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