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人。承诏 慰抚,不受大将制。战阵则为监军。军将发,候大角一通,步卒第一团出营东门, 东向阵。第二团出营南门,南向阵。第三团出营西门,西向阵。第四团出营北门, 北向阵。阵四面团营,然后诸团严驾立。大角三通,则铙鼓俱振,骑第一团引行。 队间相去各十五步。次第二团,次前部鼓吹,次弓矢一队,合二百骑。建蹲兽旗, 瓟槊二张,大将在其下。次诞马二十匹,次大角,次后部铙,次第三团,次第四团, 次受降使者。次及辎重戎车散兵等,亦有四团。第一辎重出,收东面阵,分为两道, 夹以行。第二辎重出,收南面阵,夹以行。第三辎重出,收西面阵,夹以行。第四 辎重出,收北面阵,夹以行。亚将领五百骑,建腾豹旗,殿军后。至营,则第一团 骑阵于东面,第二团骑阵于南面,鼓吹翊大将居中,驻马南向。第三团骑阵于西面, 第四团骑阵于北面,合为方阵。四团外向,步卒翊辎重入于阵内,以次安营。营定, 四面阵者,引骑入营。亚将率骁骑游弈督察。其安营之制,以车外布,间设马枪, 次施兵幕,内安杂畜。事毕,大将、亚将等,各就牙帐。其马步队与军中散兵,交 为两番,五日而代。于是每日遣一军发,相去四十里,连营渐进。二十四日续发而 尽。首尾相继,鼓角相闻,旌旗亘九百六十里。天子六军次发,两部前后先置,又 亘八十里。通诸道合三十军,亘一千四十里。诸军各以帛为带,长尺五寸,阔二寸, 题其军号为记。御营内者,合十二卫、三台、五省、九寺,并分隶内外前后左右六 军,亦各题其军号,不得自言台省。王公已下,至于兵丁厮隶,悉以帛为带,缀于 衣领,名“军记带”诸军并给幡数百,有事,使人交相去来者,执以行。不执幡 而离本军者,他军验军记带,知非部兵,则所在斩之。是岁也,行幸望海镇,于秃 黎山为坛,祀黄帝,行祃祭。诏太常少卿韦霁、博士褚亮奏定其礼。皇帝及诸预祭 臣近侍官诸军将,皆斋一宿。有司供帐设位,为埋坎神坐西北,内壝之外。建二旗 于南门外。以熊席设帝轩辕神坐于壝内,置甲胄弓矢于坐侧,建槊于坐后。皇帝出 次入门,群官定位,皆再拜奠。礼毕,还宫。
隋制,常以仲春,用少牢祭马祖于大泽,诸预祭官,皆于祭所致斋一日,积柴 于燎坛,礼毕,就燎。仲夏祭先牧,仲秋祭马社,仲冬祭马步,并于大泽,皆以刚 日。牲用少牢,如祭马祖,埋而不燎。
开皇二十年,太慰晋王广北伐突厥,四月己未,次于河上,祃祭轩辕黄帝,以 太牢制币,陈甲兵,行三献之礼。
后齐命将出征,则太卜诣太庙,灼灵龟,授鼓旗于庙。皇帝陈法驾,服衮冕, 至庙,拜于太祖。遍告讫,降就中阶,引上将,操钺授柯,曰:“从此上至天,将 军制之。”又操斧授柯,曰:“从此下至泉,将军制之。”将军既受斧钺,对曰: “国不可从外理,军不可从中制。臣既受命,有鼓旗斧钺之威,愿假一言之命于臣。” 帝曰:“苟利社稷,将军裁之。”将军就车,载斧钺而出。皇帝推毂度阃,曰: “从此以外,将军制之。”
周大将出征,遣太祝,以羊一,祭所过名山大川。明帝武成元年,吐谷浑寇边。 帝常服乘马,遣大司马贺兰祥于太祖之庙,司宪奉钺,进授大将。大将拜受,以授 从者。礼毕,出受甲兵。
隋制,皇太子亲戎,及大将出师,则以豭肫一衅鼓,皆告社庙。受斧钺讫,不 得反宿于家。开皇八年,晋王广将伐陈,内史令李德林摄太尉,告于太祖庙。礼毕, 又命有司宜于太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