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虽少异, 有可相比者。周公,臣也,太子,子也。周公为冢宰,太子为储贰。明堂尊于别第, 朝诸侯重于宴臣宾,南面贵于东面。臣疏于子,冢宰轻于储贰。周公摄政,得在明 堂南面朝诸侯。今太子监国,不得于别第异宫东面宴客,情所未安。且君行以太子 监国,君宴不以公卿为宾,明父子无嫌,君臣有嫌。案《仪注》,亲王受诏冠婚, 皇子皇女皆东面。今不约王公南面,而独约太子,何所取邪?议者南尊改就西面, 转君位,更非合礼。方面既少,难为节文。东西二面,君臣通用,太子宜然,于礼 为允。
魏收议云:
去天保初,皇太子监国。冬会群官于西园都亭,坐从东面,义取于向中宫台殿 故也。二年于宫冬会,坐乃东面,收窃以为疑。前者遂有别议,议者同之。邢尚书 以前定东面之议,复申本怀,此乃国之大礼,无容不尽所见。收以为太子东宫,位 在于震,长子之义也。案《易》八卦,正位向中。皇太子今居北城,于宫殿为东北, 南面而坐,于义为背也。前者立议,据东宫为本。又案《东宫旧事》,太子宴会, 多以西面为礼,此又成证,非徒言也。不言太子常无东南二面之坐,但用之有所。 至如西园东面,所不疑也。未知君臣车服有同异之议,何为而发?就如所云,但知 礼有同者,不可令异。不知礼有异者,不可令同。苟别君臣同异之礼,恐重纸累札, 书不尽也。
子才竟执东面,收执西面,授引经据,大相往复。其后竟从西面为定。时议又 疑宫吏之姓与太子名同。子才又谓曰:“案《曲礼》‘大夫士之子,不与世子同名。’ 《郑注》云:‘若先之生,亦不改。’汉法,天子登位,布名于天下,四海之内, 无不咸避。案《春秋经》‘卫石恶出奔晋’,在卫侯衎卒之前。衎卒,其子恶始立。 明石恶于长子同名。诸侯长子,在一国之内,与皇太子于天子,礼亦不异。郑言先 生不改,盖以此义。卫石恶、宋向戌皆与君同名,《春秋》不讥。皇太子虽有储贰 之重,未为海内所避,何容便改人姓。然事有消息,不得皆同于古。宫吏至微,而 有所犯,朝夕从事,亦是难安,宜听出宫,尚书更补他职。”制曰:“可。”
后周制,正之二日,皇太子南面,列轩悬,宫官朝贺。及开皇初,皇太子勇准 故事,张乐受朝,宫臣及京官北面称庆。高祖诮之。是后定仪注,西面而坐,唯宫 臣称庆,台官不复总集。炀帝之为太子,奏降章服,宫官请不称臣。诏许之。后齐 立春日,皇帝服通天冠、青介帻、青纱袍,佩苍玉,青带、青袴、青袜舄,而受朝 于太极殿。尚书令等坐定,三公郎中诣席,跪读时令讫,典御酌酒卮,置郎中前, 郎中耑,还席伏饮,礼成而出。立夏、季夏、立秋读令,则施御座于中楹,南向。 立冬如立春,于西厢东向。各以其时之色服,仪并如春礼。
后齐每策秀孝,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考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皇帝常服,乘 舆出,坐于朝堂中楹。秀孝各以班草对。其有脱误、书滥、孟狼者,起立席后,饮 墨水,脱容刀。
后齐宴宗室礼,皇帝常服,别殿西厢东向。七庙子孙皆公服,无官者,单衣介 帻,集神武门。宗室尊卑,次于殿庭。七十者二人扶拜,八十者扶而不拜。升殿就 位,皇帝兴,宗室伏。皇帝坐,乃兴拜而坐。尊者南面,卑者北面,皆以西为上。 八十者一坐。再至,进丝竹之乐。三爵毕,宗室避席,待诏而后复位。乃行无算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