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则焉。今次其前后,并解释 评论,总于此篇。
凡集五百五十四部,六千六百二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一千一百四十六部,一 万三千三百九十卷。
文者,所以明言也。古者登高能赋,山川能祭,师旅能誓,丧纪能诔,作器能 铭,则可以为大夫。言其因物骋辞,情灵无拥者也。唐歌虞咏,商颂周雅,叙事缘 情,纷纶相袭,自斯已降,其道弥繁。世有浇淳,时移治乱,文体迁变,邪正或殊。 宋玉、屈原,激清风于南楚,严、邹、枚、马,陈盛藻于西京,平子艳发于东都, 王粲独步于漳滏。爱逮晋氏,见称潘、陆,并黼藻相辉,宫商间起,清辞润乎金石, 精义薄乎云天。永嘉已后,玄风既扇,辞多平淡,文寡风力。降及江东,不胜其弊。 宋、齐之世,下逮梁初,灵运高致之奇,延年错综之美,谢玄晖之藻丽,沈休文之 富溢,辉焕斌蔚,辞义可观。梁简文之在东宫,亦好篇什,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 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后生好事,递相放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流宕 不已,讫于丧亡。陈氏因之,未能全变。其中原则兵乱积年,文章道尽。后魏文帝, 颇效属辞,未能变俗,例皆淳古。齐宅漳滨,辞人间起,高言累句,纷纭络绎,清 辞雅致,是所未闻。后周草创,干戈不戢,君臣戮力,专事经营,风流文雅,我则 未暇。其后南平汉沔,东定河朔,讫于有隋,四海一统,采荆南之巳梓,收会稽 之箭竹,辞人才士,总萃京师。属以高祖少文,炀帝多忌,当路执权,逮相摈压。 于是握灵蛇之珠,韫荆山之玉,转死沟壑之内者,不可胜数,草泽怨刺,于是兴焉。 古者陈诗观风,斯亦所以关乎盛衰者也。班固有《诗赋略》,凡五种,今引而伸之, 合为三种,谓之集部。
凡四部经传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八卷。通计亡书,合四千一百九 十一部,四万九千四百六十七卷。
经戒三百一部,九百八卷。饵服四十六部,一百六十七卷。房中十三部,三十 八卷。符录十七部,一百三卷。
右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
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 所以说天地沦坏,劫数终尽,略与佛经同。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 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 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去经四十一亿万载。所度皆诸天 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转共承受,世人莫 之豫也。所说之经,亦禀元一之气,自然而有,非所造为,亦与天尊常在不灭。天 地不坏,则蕴而莫传,劫运若开,其文自见。凡八字,尽道体之奥,谓之天书。字 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耀,惊心眩目,虽诸天仙,不能省视。天尊之开劫也, 乃命天真皇人,改啭天音而辩析之。自天真以下,至于诸仙,展转节级,以次相授。 诸仙得之,始授世人。然以天尊经历年载,始一开劫,受法之人,得而宝秘,亦有 年限,方始传授。上品则年久,下品则年近。故今授道者,经四十九年,始得授人。 推其大旨,盖亦归于仁爱清静,积而修习,渐致长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与 道合体。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箓》,次受《三洞箓》,次受《洞玄箓》,次 受《上清箓》。箓皆素书,纪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其间, 文章诡怪,世所不识。受者必先洁斋,然后赍金环一,并诸贽币,以见于师。师受 其贽,以箓授之,仍剖金环,各持其半,云以为约。弟子得箓,缄而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