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堂兴废的得失,事情记载在《礼志》里头。
皇上非常敬重他。
当时杨素凭着才气和富贵看不起人,轻侮大臣,只有看见牛弘,没有哪回不肃然起敬的。
杨素将要进攻突厥,到太常与牛弘话别。
牛弘送杨素到中门,就停下了。
杨素对牛弘说:“大将出征,所以来话别,为什么相送如此近呢?”牛弘拱拱手,就退回去了。
杨素笑笑说:“奇章公可说是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不久授牛弘大将军、吏部尚书。
当时高祖又令牛弘和杨素、苏威、薛道衡、许善心、虞世基、崔子发等人一起,召集各位儒生,讨论新法中杀人刑法的轻重。
牛弘所提出的见解,众人都很佩服。
仁寿二年(602),献皇后去世,自三公以下的大臣都不能决定安葬皇后的仪礼。
杨素对牛弘说:“您是老学者,时人都很仰慕,今天的事,就要请您决定了。”牛弘一点都不推让,一会儿,仪礼都安排好了,而且都有根有据。
杨素感叹道:“士族的礼乐制度都在牛公这里了,这不是我们所能赶得上的呀!”牛弘因为三年的守丧期,大祥、小祥祭礼的举行在时间和规格上都有所缩减,服丧十一个月便举行小祥之祭,无前例可循,把这告诉高祖,高祖采纳了他的意见。
下诏确定服丧之礼,是从牛弘开始的。
牛弘在吏部,选举人才时,先看德行,后看文才,务在审慎。
虽然选人稍缓,但他所进用的人,大多称职。
吏部侍郎高孝基,善鉴赏,很机敏,清廉、谨慎无与伦比,但他爽俊有余,形迹似嫌轻薄,当时执政多因此而怀疑他。
只有牛弘深知其真才,推心委任。
隋代的选举到这时才最公允。
当时人们更加佩服牛弘见识的远大。
隋炀帝为东宫太子时,几次给牛弘赠送诗书,牛弘也有诗书回答。
到炀帝继位后,曾赐牛弘诗道:“晋家山吏部,魏世卢尚书。
莫言先哲异,奇才并佐余。
学行敦时俗,道素乃冲虚。
纳言云阁上,礼仪皇运初。
彝伦欣有叙,垂拱事端居。”一起被赐诗的,至于文词的赞扬,没有赐牛弘的诗这么美的。
大业二年(606),升任上大将军。
三年,改任右光禄大夫。
随同隋炀帝拜谒恒岳,坛场王圭币、土单。。牲牢,都由牛弘决定。
后下太行山,炀帝曾把牛弘引到内帐里,赐他与皇后一起同桌饮食。
他所受到的礼遇亲重就到了如此地步。
牛弘对他的儿子们说:“我受到了非常的待遇,承受大恩。
你们这些子孙,应以诚实、敬职自立,以报答朝廷的大恩。”大业六年,随同隋炀帝巡幸江都,这年十一月,在江都郡去世,时年六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