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地方原是旧的种族,却又用现在的称号,有的人不属原来的氏族,却又沿袭往时的名称。
加上部落百姓交错居住,疆界改变,戎人狄人语言不同,情况实在是难以全部验实。
于阗之北、葱岭以东地区,从前朝史书中考证,有三十多个国家。
后来又遭陷没,仅有十个存在。
其他被消灭俱尽,空有废墟的,就无法记载了。
皇上膺受天命,化育万物,不让华夏和四夷隔绝,四海之内百姓,没有不仰慕教化的。
凡是风吹到的地方,太阳能照临的地方,各地赋税贡献全都到了朝廷,不管多远没有不到达的。
我既然抚纳了他们,观察了解边关要塞的贸易情况,寻找探索书传,采访胡人,对有些有怀疑的事情,我就广泛听取各自不同的说法,按照他们本国的服饰仪态,从国王到一般百姓,表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形貌举止,又即刻用丹青摹仿勾画出,写成《西域图记》,一共是三卷,记有四十四个国家。
又另画地图,画出其要害,从西顷以远,到北海之南,纵横绵延,将近二万里。
我推想这里从来就是富商大贾周游经过的地方,所以,对各国情况没有不普遍了解的。
还有一些地方,因地荒路远,仓猝寻访,还很难一下弄明白,但是又不能凭空虚造,因此缺如。
而两汉相继立国,西域作为驿舍,几十户百姓就称一个国家,有名号,名不符实。
现在编入户册的,都有千多户,他们利尽西海,多产珍贵奇异之物。
那些在山里居住的人们,没有国名,至于那些小的部落,大多也没有记载。
从敦煌出发,到达西海,共有三条路,各条路又有它的路线。
北道从伊吾,经过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处,渡过北流河水,到拂艹林国,到达西海。
那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越过葱岭,又经过钅发汗、苏对沙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安国、小安国、穆国,到波斯,最后到达西海。
那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喝般木陀,过葱岭,再经过护密、吐火罗、挹怛、忄凡延、漕国,到北婆罗门,最后到达西海。
三条路上的各个国家,也各有各的路,南北往来通达。
那东女国、南婆罗门国等,如果一齐顺着要去的地方前行,各处都能通达。
所以了解到伊吾、高昌、鄯善都是西域的大门户,全都汇合到敦煌,是西域的咽喉之地。
凭借国家的威望和恩德,将士的勇猛雄健,旌旗一举则能渡过氵蒙汜,战马腾跃能跨过昆仑,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哪里不能到达呢!只是突厥、吐谷浑分别管辖羌族和匈奴,成为那里的障碍,所以给朝廷贡献的物品不能到达。
现在又因为西域商人秘密送来财物,盼望归附朝廷,愿意作臣子。
圣上福泽给养人类,恩惠普及天下,如果使他们信服,让他们得到抚恤,那么就一定能归顺安定。
所以,皇上派遣使者,不要发动战事。
只要各蕃邦归顺,吐谷浑和突厥也就能够消灭。
我朝统一四夷和华夏,大概就在此时了!如果不记载什么情况,就无以表达皇上声威教化的深远。
炀帝看后非常高兴,赏给裴矩布帛五百段。
每天召裴矩到殿上侍坐,亲自询问西域的情况。
裴矩盛赞胡蕃中有很多珍宝,吐谷浑容易并吞。
炀帝因此很快意,将沟通西域,经营四方的重任全都委派给裴矩。
裴矩转任民部侍郎,还没开始办事,就又调迁黄门侍郎。
炀帝又命令裴矩前往张掖,引导西域蕃邦入朝贡献,到朝廷贡献土产的有十多个国家。
大业三年(607),炀帝到恒岳祭祀,这十几国都来助祭。
炀帝将要巡视黄河以西地区,又命令裴矩前往敦煌。
裴矩派使者劝说高昌王曲伯雅和伊吾的吐屯设等,用丰厚的利益好处来引诱他们,让他们入朝。
到炀帝西巡,驻扎在燕支山时,那高昌王、伊吾设等人和西蕃的二十七国国主,都到道路左边拜见炀帝。
炀帝让他们都佩金玉,披锦缎,焚香奏乐,歌舞喧哗。又让武威、张掖等郡的官家女子穿着盛装跟随观看,车马堵塞,绵延十多里,来显示中原的强盛。
炀帝看到这情景,非常高兴。
隋军终于击败了吐谷浑,扩展疆土数千里,朝廷都派兵把守,每年输出的物产以亿万计。
各蕃邦害怕,来朝廷上贡的络绎不绝。
炀帝认为裴矩有安抚民心的才略,提升他为银青光禄大夫。
那年冬天,炀帝到东都,裴矩因前来朝贡的蛮人夷人,就劝谏炀帝命令都府大演百戏,召集天下奇怪的技艺,排列在端门街。
当时,身穿锦绮、披金戴银的人达十多万。
炀帝又命令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列坐棚阁任意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