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世出而逢不万一,此小人所以为明尚书幸也。坐人物之源,运铨衡之柄,反披 狐白,不好缁衣,此小人为明尚书不取也。昔荆玉未剖,刖卞和之足,百里未用, 碎禽息之首。居得言之地,有能用之资,增耳目之明,无手足之蹙,惮而弗为,孰 知其解!夫官或不称其能,士或未申其屈,一夫窃议,语流天下。劳不见图,安能 无望!傥病未及死,狂还克念,汗穷愁之简,属离忧之词,记志于前修,通心于来 哲,使千载之下,哀其不遇,追咎执事,有点清尘,则不肖之躯,死生为累,小人 之罪,方且未刊。愿少加怜愍,留心无忽!
弘亦知其有学业,而竟不得调。后归乡里,以教授为业,终于家。注《尚书》 及《诗》,遭乱零落。
史臣曰:古语云:“容体不足观,勇力不足恃,族姓不足道,先祖不足称,然 而显闻四方,流声后胤者,其唯学乎?”信哉斯言也。晖远、荣伯之徒,笃志不倦, 自求诸己,遂能闻道下风,称珍席上。或聚徒千百,或服冕乘轩,见重明时,实惟 稽古之力也。江阳从容雅望,风韵闲远,清谈高论,籍甚当年;彦之敦经悦史,砥 身砺行,志存典制,动蹈规矩;何妥通涉俊爽,神情警悟,雅有口才,兼擅词笔, 然讦以为直,失儒者之风焉;刘焯道冠缙绅,数穷天象,既精且博,洞幽究微,铭 深致远,源流不测,数百年来,斯人而已;刘炫学实通儒,才堪成务,九流七略, 无不该览,虽探赜索隐,不逮于焯,裁成义说,文雅过之。并道亚生知,时不我与, 或才登于下士,或馁弃于沟壑,惜矣。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之 所与者聪明,所不与者贵仕,上圣且犹不免,焯、炫其如命何!
部分译文
○元善
元善,河南洛阳人。
祖父元叉,是西魏侍中。
父亲元罗,最初担任梁州刺史,到元叉被杀时,逃到梁国,官至征北大将军、青冀两州的刺史。
元善年幼时跟着父亲到江南,他天性好学,于是通读了五经,尤其精通《左传》。
侯景之乱时,元善到了周国。
周武帝十分敬重他,让他做了太子宫尹,赐爵为江阳县公。
他常常拿经书教授太子。
开皇初年,做内史侍郎。
高祖每当看见他就说:“一表人才啊!”凡是陈述事理的奏书,读来抑扬顿挫,令人注目相看。
陈国派使臣袁雅来问候,皇上命元善到馆舍中接受国书,袁雅出门时见元善却不行礼。
元善说过去办事有敬拜的礼节,袁雅无话可答,就向他下拜,行礼后就离去了。
后来又升为国子祭酒。
皇上曾经到学校行拜师之礼,命元善讲《孝经》。
于是元善详细陈说书中的内容与道理,同时又用含蓄的话来劝谏皇上。
皇上十分高兴地说:“听了江阳县公的一番话,令人振奋。”皇上赏给了元善一百匹绢,一套衣服。
元善的精通广博,次于何妥,但是他风流蕴藉,举止潇洒,话音清楚明朗,听的人可以忘记疲倦,因此后辈们都纷纷来到他的门下。
何妥时常心中不服,想使元善折服。
因为元善讲《春秋》,刚一开讲,儒生们就全到齐了。
元善私下对何妥说:“人的名望已经决定,希望你不要使我为难。”何妥答应了。
到了讲学的场所,何妥便援引古今的疑难来发难,元善大多不能回答。
元善心里很忌恨,两个人因此有隔阂。
元善认为高赹有做宰相的才能,曾经对皇上说:“杨素粗俗,苏威怯懦,元胄、元,是如同鸭子一样的小人。
可以交给国家大事的人,只有高赹。”皇上当时认为是对的,到了高赹有了罪过,皇上因为元善曾经为高赹说过话,很是责怪抱怨他。
元善忧虑害怕,以前就患有消渴病,于是病重而死,死时六十岁。
○辛彦之
辛彦之是陇西狄道人。
祖父辛世叙,西魏凉州刺史。
父亲辛灵辅,北周渭州刺史。
辛彦之九岁时父亲去世,他不与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广泛涉猎经史之书,与天水的牛弘志同道合,爱好学习。
后进入关内,在京兆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