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巨大的灾难还没有平定,加上战争频繁,灾荒连年不断,各种规章制度刚开始草创,大都还是权宜之计。致使礼让的风尚不能兴起,旧的风俗习惯不能改正。近年收成逐渐好转,徭役赋税稍微减轻,人民的衣食不成问题,那么教化就可以进行了。大凡各位地方长宫,都应该除去杂念,端正思想,秉承朝廷的旨意,向百姓推行教化。所谓感化,贵在能够用淳厚的风尚去倡导,用平和的思想去浸润,用道德的行为去影响,用朴素的作风去示范。使百姓勤勉不倦,心中的想法趋向善,邪恶虚伪的念头,贪得无厌的习性都暗暗消失,而不知道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造就叫做感化。然后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让百姓慈爱;用仁厚和顺教导百姓,使百姓和睦;用礼义教导百姓,使百姓恭敬谦让。百姓慈爱就不会遗弃亲人,和睦就不会怨恨他人,恭敬谦让就不会争夺财物。这三方面都具备了,那么以仁义治理天下的局面就形成了。这就叫做教。前代君王能够移风易俗、返璞归真、垂肩拱手治理天下而达到太平盛世的局面,没有不是通过教化来实现的。造就是治理天下的重要方法。
第三条,充分发挥地利:人生长在天地之间,把衣食看作是生命一样重要的大事。粮食不够就会挨饿,衣服不足就会受寒。当饥寒交迫的时候,却要让百姓实行礼让,造就好像要弹丸往山坡上滚,势必不可能。因此古代英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先让百姓丰衣足食,然后才跟着进行教化。衣食能够丰足的原因,在于充分利用土地有利的条件。能尽量利用土地有利条件的原因,是由于鼓励督促方法适宜。主掌这项教育的人,就在于地方长官了。民就是冥的意思,自己考虑事情不周到,一定要靠勉励教诲,然后才会尽力去做。各州郡县,每到年初一定告诫本地百姓,不论老幼,衹要能拿起农具的,就让他们都到田间,按时耕种,不要让田地荒芜。等到播种完毕,茁壮的禾苗需要管理,麦子在田野成熟,蚕在屋裹结茧,在这时候,都应当老幼尽力,男女合作,好像拉起被水淹的人、救火、强盗将要来到一样紧急行动,然后才能使农夫不荒废本业,蚕妇得以完成其工作。如果有游手好闲、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努力耕织的人,那么党正、里长就要记下他们的名字上报郡县,郡守县令就应根据情况加以处罚,罚一人就能勉励百人。这样才是贤明的官员所应采取的教育方法。
一家百亩的田地,必定是春耕、夏种、秋收,然后冬天才有粮食。这三个季节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时节。如果耽误了一个季节,那么谷物就不能收获以供食用了。因此前代君王告诫说:“一个农夫不耕种,天下必定有人因此挨饿;一个蚕妇不纺织,天下必定有人因此受寒。“如果这三个季节地方官员不注意审时度势,而使百姓荒废农业生产,这样就等于断绝百姓的性命,把他们赶向死路一样。对那些缺乏劳力和没有耕牛的人家,应鼓励他们互通有无,使他们同舟共济。农事的间隙,以及阴雨天气不能干活的空闲子,又应当教百姓种桑树、果树和蔬菜,修整园圃,养育牲畜,以便准备生活的费用,以便供给养老的东西。
处理政务不要过于琐碎,遇于琐碎百姓会感到烦扰;鼓励督促也不容许太简单,过于简单百姓就会懈怠。善于处理政务的官员,必须根据当时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使烦简适中。因此《诗经》中说:“不刚不柔,施行政令宽和,就能求得百福。“如果不能如此去做,那么必定会陷于施用刑律的境地。
第四条,选拔贤良人才:天生平民百姓,自身不能臻于完美的境界,因此必须设立君主来治理。国君不能独自一人管理天下,因此必须安排官员来辅佐。上至帝王,下到郡国。安排大臣如能得到贤人担任,天下就太平无事;如果没有贤人,天下就会动乱,造就是自然的道理,即使一百个帝王也改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