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爱憎所在,所以一直没有授任予卿。但是此职位很久无人担任,看来没有人比您更合适。“于是任李昶为御史中尉。一年后,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建立六官,任为内史下大夫,进爵为侯,增加五百户食邑,迁升内史中大夫。世宗初年,兼摄御伯中大夫。武成元年,任中外府司录。保定初年,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二年,转任御正中大夫。当时因为近侍重要而清正,盛选国家精华,于是以李昶和安昌公元则、中都公陆逞、临淄公唐瑾等都任纳言。不久进爵为公,食邑增至一千三百户。五年,出朝任昌州刺史。在州任上有病,启奏请求回朝,得到批准。尚未回到京城,在路上去世。终年五十岁。获赠相瀛二州刺史。李昶在太祖之时已位据枢要,兵马调度,专门委任给他,诏册文笔,都是李昶所作。当晋公宇文护执政时,委任依然如故。李昶常说:“文章之事,不足于流传后世,治理国家达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也许可以赶得上古人。“所以他的文章,没有留下草稿。他衹留心于政务。当时其父亲在江南,自己在关中,从年轻到去世,不饮酒听音乐。时人为此而称赞他。其子李丹继嗣。当时有产垩人擅画,字凰翅。好读书,善于写文章,能鼓瑟。早年为琅邪王诵看重。十九岁时,为魏孝明帝挽郎。后来司州牧、城阳王元徽任檀翥为从事,他不乐意。不久称病去职,客游三辅。此时毛遐任行台,镇守北雍州,上表任檀翥为行台郎中。正逢尔朱天光束拒齐神武,檀翥随从进入洛阳。任为西兖州录事参军,历任司空田曹参军,加镇远将军,兼任殿中侍御史。台中的文书奏章,都是他所写。不久为毛鸿宾的副手镇守潼关,加前将军、太中大夫。魏孝武帝西迁,赐封高唐县子,兼任中书舍人,撰修国史,加镇军将军。后来因为言论轻躁,被黄门侍郎徐招驳斥,死于廷尉监狱中。互伟字粒亘,是!蛐迢堕入。魏昭成帝的后代。曾祖父豆盅。任尚书左仆射。封城阳王。祖父元盛,任通直散骑常侍,封城阳公。父亲元岖,以左卫将军随从逸垄垂游西迁,任为中书监、壅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封濮驻。元伟自小喜好学习,文才很好。成年,授予员外散骑侍郎。因为侍从的功劳,封为高阳县伯。大统初年,任为伏波将军、度支郎中,领太子舍人。十一年,迁任太子庶子,领兵部郎中。不久任为东南道行台右丞。十六年,进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以其为魏氏宗室,进封爵位为南安郡王,食邑五百户。十七年,任为幽州都督府长史。尉迟迥伐蜀,任元伟为司录。书檄文记,都是元伟撰写。平定蜀地,以功而增加五百户食邑。建立六官时,任为师氏下大夫,爵位随规定而降,改封为淮南县公。孝闵帝登基,任为置公宇文护府司录。世宗初年,任为师氏中大夫。韶书令他在麟趾殿刊正经籍。不久委任为陇右总管府长史,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保定二年,迁任成州刺史。元伟行政祟尚清静,百姓乐意归附,三千余流民复业。天和元年,入朝为匠师中大夫,转任司宗中大夫。六年,出朝任随州刺史。元伟以母亲老迈推辞,不到任。改任司宗。不久因为母亲丧事去职。建德二年,又任司宗,转任司会中大夫,兼任民部中大夫,迁任小司寇。四年,任元伟为主使,回访齐朝。当年秋天,高祖亲自率军柬讨。元伟被齐人扣押。六年,平定齐朝,元伟才被释放。高祖因为他被扣押了很长时间,加授上开府.大象二年,任襄州刺史,进位大将军。元伟性情温柔,喜欢清静。居家不置办产业.笃志学习,爱好文史,政事之暇,未曾放弃读书。为人谨慎小心,与人无争。当时人因此而加以称赞。当初从邺而来,庾信赠诗:“虢亡垂棘反,齐平宝鼎归。“他得到文学之士的敬重就如此例。后因病去世。太祖天性宽容仁厚,不猜忌他人。元氏族人,都得以保全,朝廷内外所任,分布在各种职务。孝闵帝登基,没有改动。明、武继位,也遵照先人的遣志。虽然上天已弃魏朝,国鼎已迁改,但是枝叶荣盛繁茂,足以超过前代。不过简牍散亡,事情多半湮没。现录其姓名和身份可知者,附在此处。
柱国大将军、太傅、大司徒、广陵王元欣,柱国大将军。特进、尚书令、少师、义阳王元子孝,尚书仆射、冯翊王元季海,
七兵尚书、陈郡王元玄,
大将军、淮安王元育,
大将军、梁王元俭,
大将军、尚书令、少保、小司徒、广平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