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二(7/10)

,众人都感激喜悦,境内安宁。不过他性情十分急躁,当他着急时,不择言,动手打人。长史郑子湛,是子华的亲密朋友,受到侮辱责骂,就马上离开丫。子萋虽然悔过自勉,终究不能改正。在位不做矫情廉洁的事情,凡有嫔赠,推辞的多接受的少,所以人们不厌恶他的获取。审查案件讯问囚徒,一意加以仁慈宽恕。齐州人立碑称颂他的功德。

后来授任济州刺史。氽朱兆进入洛阳时,齐州州民趟洛周驱逐刺史丹阳王萧赞,奏请济南太守房士达代行州中事务。洛周的儿子元显先前跟随子华在济州,拦路修改奏表,请求子华再任齐州刺史。子华的母亲房氏,曾到亲戚家喝酒吃饭,夜晚回来大吐,人们认为是中了毒,十分忧虑畏惧,子华于是捧取吐的食物全部吞下去,他的母亲才安心。不久因母亲去世回到都城。

孝静帝初年,授任南兖州刺史。弟弟子思派使者同关西来往,朝廷派右卫将军郭琼拘捕他。于思对郭琼的仆人说:“可赶快杀了我,为什么长久地拘捕杰出人士?”子华对子思说:“由于你的粗疏,使我受到如此牵连。”用头叩击床面,哭泣不能止住。子思用手捋胡须,回头对子华说:“您缺乏气质。”不久和子思都死在门下外省。

子思,字众念,性格刚烈暴躁,常以忠诚坚贞自许。元天穆执掌朝廷大权,以子思为同宗侄子推荐为御史中尉。在这以前,兼尚书仆射元顺上奏,认为尚书是百官的根本,涉及到公事。不应送交御史。到子思为御史中尉,上奏疏说:据《御史令》说:“中尉督察百官,治书侍御史纠举检查宫内。”又说:“中尉出行,仪仗用木棒在前开道,清除一里的道路,王公百官让开道路。”时间经历四位皇帝,前后任中尉的二十来人,奉令与各官府打交道,没有短暂废除过。府寺台省,都遵从这个法令。仅有肃宗的时候,为临洮王举行丧事,前兼尚书左仆射臣元顺不肯给予名单,又不送簿籍。前中尉臣郦道元举奏他,而元顺又上奏说:“尚书是百官之首,尚书令和仆射处于出纳王命的尊贵地位,不应下属于中尉,向御史送名册。”不久也得敕令,准许如他所奏。从那时到现在,法令没有定准。

臣下起初到御史台,详见事情经过,心中想申请商议决断,衹因为是代行职务,不应如此急迫。复一,经历冬夏。上月初一早晨,御史台发文给尚书省索取应朝见的名册,而尚书省扣留拖延不送。不久又发文催促主管官吏,忽然得到尚书郎中裴献伯在文后的批注说:“案旧例,御史中尉在夹道中遇到尚书郎中,中尉下车拿着手板注目站立,郎中在车上举手表示回礼。以此而言,表明两者不对等。”臣下见到这段话,深感奇怪惊讶。思索再三,不明所以然。衹以为尚书省另接新条例,改变了高祖旧命令,就派人发文询问,事情有什么依据。又接到尚书郎中王元旭的通报,出自蔡氏《汉宫》,似乎不是牵强附会。才知道裴、王也想破坏典章,两人心中要自行改变。臣下据《汉书.宣秉传》说,下诏征宣秉任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尚书令都在殿堂相会,都独坐一席,京城称为三独坐。又考《魏书。崔琰传》、晋文阳口《傅嘏传》,都说担任中丞后,百官震惊害怕。以此说来,则中丞不向尚书郎中行礼大概已很久了,御史不隶属尚书省,也不仅现在。又考《职令》说:“朝堂相会延迟时间,就加以弹劾纠察。”则百官的名册,应送到御史台,显然明了。另外皇太子以下违犯法令,都能纠察,则尚书令和仆射朝见的名册应该交付御史,也很清楚了。不交付名册,优劣如何验证?臣元顺独断固执,不算平允通达,先朝曲意顺从,哪是正确的法度?

谨案尚书郎中臣裴献伯、王元旭等人,名望处于士人行列,很早担任清显职位,轻率玩弄刀笔,如此明白,假如坚持不同意见,忽然到此地步,对这不加整治,将毁坏朝廷法令。请求以目前的事情免除献伯等人所任官职,交付执法官府处治。尚书是出纳王命的根本,尚书令和仆射是百宫中的要职,附和他们的浮躁虚假,助长他们的乖误过失,应该查清首犯从犯,分级定罪。

诏令说:“国家不同的政令,不可依据古代的事例。交付有关官员查阅高祖的旧曰条例,推究得失上报。”不久听从于思的奏疏。仍然被元天穆所憎恨,就停止了。元颢失败后,子思被封为安定县子。孝静帝时,担任侍中而死去。

元苌的弟弟元珍字金雀,继承爵位艾陵男。世宗时,曲意侍奉高肇,于是为皇帝所宠信亲近。彭城王元勰的死,是元珍率领强壮的兵士杀死他。后来任尚书左仆射时去世。

元平的弟弟长生,担任游击将军、骑击将军。去世。孝庄帝时,因儿子天穆尊贵当权,被迫赠为司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