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写得遒劲华丽。到现在,看到梁时的国子祭酒萧子云写在这个寺裹的禅斋诗,看完后很伤感,就和着萧子云的诗韵,写了一首述怀诗,语言哀切,僧人和俗众更加以此称颂他。
为后母杜氏守丧,解去职务。在服丧期间,有白鸠在门上筑巢。
仁寿二年,诏令说:“前秘书丞北绛郡开国公型瞳,勤学待问,精通群典,注意本身道德的修养,到老不变,虽在丧哀之中,也应根据情理,可以任员外散骑常侍,封号照旧。”又命他为晋王昭的侍读。
灯童当初在束宫,继塞屡次被召见,询问典籍。刚即位,就下诏授姚察为太子内舍人,其他职务照旧。皇上乘车巡游时,总是姚察作侍从。等到改变朝廷服饰冠冕,修正朝廷仪式,在皇上身边应答的,衹有姚察一个人罢了。
在七十四岁时,大业二年,死于东都,遣命薄葬,一定要遵从省俭。遣书大略说:“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普通读书人,自然有平常的生活原则。我想用佛衣装殓,全用粗布,以土盖身,又怕你们这些人不忍心这样做,如果一定不这样做,也衹要薄松木板做的棺材,衹要能放下身体,用土把棺材埋住就行了。下葬那天,祇用不装饰的车,把灵柩送到墓地北边就行。我在梁伐,当时十四岁,到钟业明庆寺堂里面那裹受了菩萨戒,从此深深地领悟了苦空的惮理,稍知回向的禅理。曾经住在山寺,一离尘世便忘了归来。等到在堕做官,众名流就褒扬了我的名声,加上当时君王厚待,在仕途上就到了显赫地位。从到堕翅以来,又受圣上恩泽。这已是被人世拖累,我的本意不能实现。况且我习惯素斋五十多年,已是经历多年,照旧不变。死后,不要立灵位,衹设个小床,每天献上清水,六斋就献上素斋果菜,根据家裹实情来办,不要另买。”
当初,逃塞希望读一藏佛经,都已读完想通,临死时,竟无痛苦,祇是面向西方端坐,正念着,说“一切空寂”,之后身体变得柔软,脸色像平常一样。
朝廷吊唁,助丧物品很丰厚。
生性极孝,有人伦明识。恬淡谦虚,不用自己的长处矜夸于人。整天恬静,衹把读书作文当作乐事,对于三坟五典等书籍没有不看的。每当有著述,多用新奇的观点材料,是别人没见过的,都注重丰富广博。而且专心写书,头发白了也不疲倦,亲手抄录,没有停的时候。尤其爱好研究历史。审查订正文字,精采丰富,即使年老也不减。又熟悉佛教经典,他写的寺塔和众僧的文章,特别漂亮精彩。任职时多引荐人,衹要有一点长处的人,无不称赞推举。若非分求取官职的,都按理打发回去。尽心侍奉皇上,自己知道的没有不去做的。对于朝廷机密,从不泄露。而且受皇上恩宠很重,朝士瞩目,很想退避求静,回避声望权势。以清心洁行的标准来自处,财产总是空乏,有人劝他经营生计,他笑着不回答。恭谨对待亲人和部属,诚恳对待朋友,他所得的俸禄和赏赐,都拿来周济别人。
后主所写的文章,篇幅很多,就另抄一本给姚察,有问题的地方全让他订正好,姚察也尽心侍奉皇上,事情毫不隐瞒。后主曾缓缓地对朝臣们说:“姚察学问深见识广,文章和对古书的识见,在古人中,也难找到与他相比的,在现在,完全可以做楷模。而且答问时非常详尽清晰,听来教人忘记疲劳。”姚察每次写文章,皇上都要他送上副本,皇上说:“我对于姚察的文章,并不祇是玩味不停,更因为这是一个宗师巨匠。”
徐陵名望高过一代,每每一见姚察的文章,尤其推重。他曾经对儿子徐俭说:“姚学士德行学问超过前人,你可以把他当作老师。”尚书令江总与姚察尤其友好,每次有文章写出来,一定先送给型瞳看一看,这样以后才采用。丝缠任詹事时,曾写登宫城五百字的诗,那时副君和徐陵以下众名人都写了这一题材。徐公后来对江总说:“我写的和弟五十韵,编在弟的集子裹。”等到辽塑编排文章,没有挑塞和的诗,就向姚塞说了涂堕的意思,他对逃塞说:“你才高博学,希望能让我的文集增添光彩,现在要请你和五百字,用来与徐侯的诗章并美。”姚察谦逊没写,丝总说:“如果得不到你这首诗作,我的诗也得抽出来了,这又违背了徐公的寄文美意,怎能让这事两失。”姚察不得已,就写了付上。被同行推许,都像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