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二十四(6/7)

没有事先构思。看到机绿才产生,见到敌对才萌动。纵横开阖络绎不绝,飘忽虚恍杳如冥如。有时普遍包络没有穷尽,有时消失离散不知去向。焕焕乎有文有章,踪迹无法寻觅;深深乎不能度量,接近事物并不遥远。凡是相互应酬对答,随着理详细考核。有什么嫉心诈言,冲撞冒犯诸位大师呢?而且诸位大师的言论,是确实应该指责呢?还是无可非议呢?如果应该指责,诋毁过去的就是衰落;如果无可非议,自然不会被指责。法师为什么单单庇护而不听呢?况且教派有大小,佛经是完备的,大乘的经文,就指斥小道。现在弘扬大法,难道能不讲大乘的意旨吗?这就是褒贬的事情,依从弘放的学说;取舍的言论,根据佛经议论确定。怎么能见到佛教解说就信奉顺从,出现在我的话裹就加以忤逆呢?无静平等心是这样的吗?况且怒恨烦恼,是凡夫的常性,违失道理之辈,大抵都是如此。怎么能因为三脩没有心服,六师心怀愤恨,就掩蔽涅槃妙法,永远不宣扬了呢?衹是希望他们的愤恨之心达到极端,恬淡的感悟自然形成罢了。人的长相不一样,他们的心也有差别,或许有的言论意旨相反,或许有的心想V1说相符。怎么能一定说他人是谈论中道而心却偏执,自己的行为与世无争,与外没有违碍而内心平等呢?仇敌争斗聚讼,难道是我要做的事吗?罪业聚集,是争讼者所畏惧的。

《无静论》说:摄山大师诱导教化,则不是这样,为常行无静者。指导启悟的大德已经过去了,淳一的风气已经浇薄,竞胜之心,呵斥诋毁的邪僻,从此就兴盛了。我希望干息争论来疏通道,谴责竞胜来忘机于德。为什么一定要排斥不同的学派,造成愤怒的人呢?如果用中道之心按照《成实》修行,也能无诤;如果用偏执之心来解释《中论》,也能有诤。所以知道静和不诤,偏执在此一法。回答说:摄山大师确实是无诤的,但是法师所欣赏的,却没有切中关键。他静守幽谷,平寂无为,凡是有所教导勉励,没有不是志同道合的,从容地说话或者沉默,万物没有异议,所以他的意旨虽然深奥,他的话语却非常简约。而现在铺叙发挥的人,其地位则不一样。身处王城一角,居于村落之中,招引结交心存顾望的客人,摇唇鼓舌于纵横捭阖的士子,肆其锋芒,振奋羽翼,明El张胆,披坚执锐,纵横辩论于不同的学派,炫耀不寻常的见解,窥伺可乘之机,希望抓住对方的错误,与他们互相酬对,较量褒贬,怎么能默默无言,唯唯应命呢?一定要指摘其中的不同,发现指出瑕疵,忘记自身来弘扬佛道,抵忤流俗来疏通教义,认为这是错误,更加知道他没有通达。若令大师置身此地,又何必让自己沉默,而被那些法师重视呢?法师又说: “我希望平息争论来疏通道,谴责竞胜来忘机于德。”道德的事,不止在有静与不诤,谴责与不谴责。造句话祇是被人世间所看重,法师钦慕而谈论它,竟然不知道竞胜怎能谴责呢?如果他人道高,那么自己的竞胜就不用谴责;如果他人道劣,那么即使谴责也没有益处。想要谴责的言论,难道不是虚设?中道的心,没有地方是不可以的。《成实》、《三论》,是什么事使它们互相矛盾?衹要平息拘泥守旧的理解,除去固执僵化的思想,所有的事都会中道。来信说“静与不静,偏执在此一法”为什么衹褒奖无静呢?这难道不矛盾吗?

《无静论》说:邪正得失,胜负是非,一定是从心裹产生的,不是指所说的法,有定相来论胜劣。假如异论是非,认为偏执是失言,无是无非,消除对方的得失,认为此论是美妙的,其他的论都不及,这也是失。为什么呢?凡是心有所破,怎么能无心于此而能有所破?那么胜负之心念念不忘,怎么能不存心于竞胜呢?造就是矜持于自己是得,厌弃他人的失,也就有了取舍,大生是非,便是增加了争论。回答说:言语是心的仆役,心受言语的诠释;调和六根与六尘,鼓动风气,所以形成话语。事情一定从心裹来,实如来说。至于心造伪来役使口,口利用欺诈来响应心,外表和气却内心险恶,言语随从却思想违逆,追求利欲供养,接引声誉名望,入道的人,在家的居士,遣一类非一而足。圣人之所以婉曲陈说教导告诫,深深地致力于防微杜渐,言说现在的灾祸,叙述将来的祸害,这些文字明确著录,比E1月还要显明,却仍然要忘记爱惜自己的身躯,违犯严酷的法令,赴汤蹈火,甘心粉身碎骨,一定要前行而无所顾。怎能因喜爱无静的行动,而掉转头来改变恶声呢?如果是弘扬道的人,宣扬教化的人,那么心裹知道是胜的,VI裹说的就是胜,心裹知道是劣的。口裹说的就是劣,也没有什么包藏,也没有什么忌惮,衹是直心而行之罢了。他人的道虽然劣,是圣人的教导;自己的德虽然优,也是圣人的教导。我的优胜那么圣人的也优胜,他人的劣那么圣人的也就劣。圣人的优劣,大概根缘于所应该的地方吧。于彼于此,又有什么可以厚薄的呢?即使整天用手抚剑,彻夜击柝,睁圆了眼睛来争论得失,振作士气来求得胜负,在谁那儿呢?有心和无心,不过是白白地想分别虚空罢了。什么用意不允许我论说,却要让我谦退呢?这就是所说的鹪瞩已经翱翔在寥廓的天空,而狩猎者还窥伺沼泽湖泊来寻找它们。呜呼!大丈夫应该弘扬道啊!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