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道,却大办葬礼的虚伪行径,于是自己便预先写下如何安葬的遗书,享年八十六岁而卒。
同郡人沈俨之,字士恭,徐州刺史沈昙庆之子,也不出仕。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永明元年,征召为中书郎。
永明三年,有诏征聘前南郡国常侍沈颢为着作郎,建武二年,征聘他为太子舍人,永元二年,又征聘为通直郎.沈颛字处默,是宋朝领军沈演之兄长的孙子。
吴苞字天盖,濮阳鄄城人。他是儒学之士,喜好《三礼》及《老子》、《庄子》。宋泰始年间,渡过长江聚徒讲学,他常戴一顶黄葛巾,手持竹尘尾,粗茶淡饭二十余年。宋隆昌元年,诏书说:“处士濮阳入吴苞,其志向在于居处高山大谷,秉性节操贞洁坚固,情趣沉浸在古籍之中,至白头更是老当益壮。征聘为太学博士。”他不肯应征。始安王萧遥光、右卫江柘在蒋山南面替他建立馆舍,自刘珊死后,学者都跟随着吴苞。高寿而终。
鲁国孔嗣之,字敬伯,宋世舆齐太祖同为中书舍人,但这并非他所好,从庐陵郡任上离官而去,隐居在钟山。齐朝时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建武三年,去世。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祖父与父亲都是郡掾史。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在竹叶及地上写字练字。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裹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其叔父徐墦之与颜延之很要好,回到祛蒙山设立学舍聚徒讲学,徐伯珍前往那儿跟随叔父学习,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应召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征士沈俨和徐伯珍促膝而谈,以表达真诚不移的友情。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
徐伯珍还喜好释氏、老庄之学,并通晓占卜之术。年岁常旱,徐伯珍占筮,时雨如期而降.他行为举止很有礼貌,过有曲折的小桥,他都要急忙走过而避开,惟恐阻拦别人。年轻时他的妻子便丧亡,盲到晚年他也不再重新娶妻,自比于曾参。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足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山上长有很多龙须柏,看起来五彩缤纷,世人叫作妇人岩。二年后,徐伯珍移居逭里。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艮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馆舍束面的石壁夜晚忽然有红光通明地照耀。不大一会儿又熄灭了.有一对白雀栖息在他家门窗上,人们议论纷纷,认为这是隐居之德感应的结果。永明二年,刺史豫章王聘请他为议曹从事,不肯应召。家境很足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卜四岁。接受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
同郡人楼幼瑜,电是儒学之士,着有《礼捃遗》三十卷。官至给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