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五章
青州。案《禹贡》为海岱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舜以青州越海,又分为营州,则辽东本为青州矣。《周礼》:“正东曰青州。”盖取土居少yang,其se为青,故以名也。《chun秋元命包》云:“虚危liu为青州。”汉武帝置十三州,因旧名,历后汉至晋不改。州统郡国六,县三十七,hu五万三千。
齐国秦置郡,汉以为国。景帝以为北海郡。统县五,hu一万四千。
临淄 西安有棘里亭。 东安平汝水chu东北。
广饶 昌国乐毅所封。
济南郡汉置。统县五,hu五千。或云魏平蜀,徙其豪将家于济河北,故改为济岷郡。而《太康地理志》无此郡名,未之详。
平寿古国。寒浞封此。 下密有三石祠。 胶东侯国。 即墨有天山祠。 祝阿
乐安国汉置。统县八,hu一万一千。
高苑 临济有蚩尤祠。 博昌有薄姑祠。 利益侯相。 蓼城侯国。
邹 寿光古斟guan氏所封国。 东朝yang
城yang郡汉置,属北海,自魏至晋,分北海而立焉。郡统县十,hu一万二千。
莒故莒子国。 姑幕古薄姑氏国。诸 淳于故淳于公国。 东武
高密汉改为郡。 壮武 黔陬 平昌 昌安
东莱国汉置郡。统县六,hu六千五百。
掖侯相。 当利侯国。
庐乡 曲城 黄有莱山、松林莱君祠蛳ye罟。有百支莱祠。
长广郡咸宁三年置。统县三,hu四千五百。
不其侯国。长广 ting
惠帝元康十年,又置平昌郡。又分城yang之黔陬、壮武、淳于、昌安、高密、平昌、营陵、安丘、大、剧、临朐十一县为高密国。自永嘉丧luan,青州沦没石氏。东莱人曹嶷为刺史。造广固城,后为石季龙所灭。季龙末,辽西段龛自号齐王,据青州。慕容恪灭赵,克青州。苻氏平燕,尽有其地。及苻氏败后,刺史苻朗以州降。朝廷置幽州,以别驾辟闾浑为刺史,镇广固。隆安四年,为慕容德所灭,遂都之,是为南燕,复改为青州。德以并州牧镇yin平,幽州刺史镇发干,徐州刺史镇莒城,青州刺史镇东莱,兗州刺史镇梁父。慕容超移青州于东莱郡,后为刘裕所灭,留长史羊穆之为青州刺史,筑东yang城而居之。自元帝渡江,于广陵侨置青州。至是始置北青州,镇东yang城,以侨立州为南青州。而后省南青州,而北青州直曰青州。
徐州。案《禹贡》海岱及淮之地,舜十二牧,则其一也。于周入青州之域。《chun秋元命包》云:“天氐liu为徐州。”盖取舒缓之义,或云因徐丘以立名。秦兼天下,以置泗水、薛、琅邪三郡。楚汉之际,分置东yang郡。汉又分置东海郡,改泗水为沛,改薛为鲁,分沛置楚国,以东yang属吴国。景帝改吴为江都,武帝分沛、东yang置临淮郡,改江都为广陵。及置十三州,以其地为徐州,统楚国及东海、琅邪、临淮、广陵四郡。宣帝改楚为彭城郡,后汉改为彭城国,以沛郡之广戚县来属,改临淮为下邳国。及太康元年,复分下邳属县在淮南者置临淮郡,分琅邪置东莞郡。州凡领郡国七,县六十一,hu八万一千二十一。
彭城国汉以为郡。统县七,hu四千一百二十一。
彭城故殷伯太彭国。 留张良所封。 广戚 傅yang 武原 吕梧
下邳国汉置为临淮郡。统县七,hu七千五百。
下邳葛峄山在西,古峄yang也。韩信为楚王,都之。 凌 良城侯相。睢陵 夏丘 取虑 僮
东海郡汉置。统县十二,hu一万一千一百。
郯故郯子国。 祝其羽山在县之西。 朐 襄贲 利城 赣榆厚丘 兰陵 承 昌虑 合乡 戚
琅邪国秦置郡。统县九,hu二万九千五百。
开yang侯相。 临沂 yang都 缯 即丘 华 费鲁季氏邑。东安 蒙yin山在西南。
东莞郡太康中置。统县八,hu一万。
东莞故鲁郓邑。 硃虚 营陵尚父吕望所封。 安丘故莒渠丘父封邑。
盖 临朐有海水祠。 剧 广
广陵郡汉置。统县八,hu八千八百。
淮yin she1yang 舆 海陵有江海会祠。 广陵 盐渎 淮浦江都有江水祠。
临淮郡汉置,章帝以合下邳,太康元年复立。统县十,hu一万。
盱眙 东yang 高山 赘其 潘旌 高邮 淮陵 司吾 下相 徐
太康十年,以青州城yang郡之莒、姑幕、诸、东武四县属东莞。元康元年,分东海置兰陵郡。七年,又分东莞置东安郡,分临淮置淮陵郡,以堂邑置堂邑郡。永嘉之luan,临淮、淮陵并沦没石氏。元帝渡江之后,徐州所得惟半,乃侨置淮yang、yang平、济yin、北济yin四郡。又琅邪国人随帝过江者,遂置怀德县及琅邪郡以统之。是时,幽、冀、青、并、兗五州及徐州之淮北liu人相帅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割吴郡之海虞北境,立郯、朐、利城、祝其、厚丘、西隰、襄贲七县,寄居曲阿,以江乘置南东海、南琅邪、南东平、南兰陵等郡,分武进立临淮、淮陵、南彭城等郡,属南徐州,又置顿丘郡属北徐州。明帝又立南沛、南清河、南下邳、南东莞、南平昌、南济yin、南濮yang、南太平、南泰山、南济yang、南鲁等郡,以属徐、兗二州,初或居江南,或居江北,或以兗州领州。郗鉴都督青兗二州诸军事、兗州刺史,加领徐州刺史,镇广陵。苏峻平后,自广陵还镇京口。又于汉故九江郡界置钟离郡,属南徐州,江北又侨立幽、冀、青、并四州。穆帝时,移南东海七县chu居京口。义熙七年,始分淮北为北徐州,淮南但为徐州,统彭城、沛、下邳、兰陵、东莞、东安、琅邪、淮yang、yang平、济yin、北济yin十一郡,以盱眙立盱眙郡,统考城、直渎、yang城三县,又分广陵界置海陵、山yang二郡。后又以幽冀合徐州,青并合兗州。
荆州。案《禹贡》荆及衡yang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周礼》:“正南曰荆州。”《chun秋元命包》云:“轸星散为荆州。”荆,qiang也,言其气躁qiang。亦曰警也,言南蛮数为寇逆,其人有dao后服,无dao先qiang,常警备也。又云取名于荆山。六国时,其地为楚。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yang郡,灭楚之后,分黔中为长沙郡。汉高祖分长沙为桂yang郡,改黔中为武陵郡,分南郡为江夏郡。武帝又分长沙为零陵郡。及置十三州,因旧名为荆州,统南郡、南yang、零陵、桂yang、武陵、长沙、江夏七郡。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魏武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yang郡,又分南yang西界立南乡郡,分枝江以西立临江郡。及败于赤bi,南郡以南属吴,吴后遂与蜀分荆州。于是南郡、零陵、武陵以西为蜀,江夏、桂yang、长沙三郡为吴,南yang、襄yang、南乡三郡为魏。而荆州之名,南北双立。蜀分南郡,立宜都郡,刘备没后,宜都、武陵、零陵、南郡四郡之地悉复属吴。魏文帝以汉中遗黎立魏兴、新城二郡,明帝分新城立上庸郡。孙权分江夏立武昌郡,又分苍梧立临贺郡,分长沙立衡yang、湘东二郡。孙休分武陵立天门郡,分宜都立建平郡。孙皓分零陵立始安郡,分桂yang立始兴郡,又分零陵立邵陵郡,分长沙立安成郡。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