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一章(7/10)

“如今阴阳还没有调和,刑法政令还不妥当,百姓还没有归宿,怎能刻下自己的业迹报告成功呢!”诏书不准许。

卫璀等人又上奏说:“我们听说身处帝王位置的人,必定有天道的气数,必定适应天命;救助百姓有功业的人,必定有盛大美德的仪容,有向天报告成功的典礼。无功不能欺骗,有功不敢谦让,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然而诏书表示谦让,屡次推辞封禅的典礼,虽然有美德,但推让而不居功。三公的职守是主管天地,实际上是掌管人物,国家的大事,从中吸取议论。因此汉代封禅,不是这个官位,就不负责这件事。我们以前的奏章,主要是陈述祖先的功业,又顺应了天命,陛下的美德,会合齐同四海,推求古代考察当今,应当修订这个礼仪。至于确定年月,必须经太尉、太傅、司徒、司空、大将军等商议,然后奏报。”诏书说:“虽然扫荡安定了长江以南,但都是当事者的功劳,不足以向上天报告成功。正期望列国诸侯考虑光大教化,来安定中原,百姓得到太平,让他们休养生息。这是我从早到晚的愿望,没有什么别的要答覆给大家了。”

卫璀等人又上奏说:“我们听说唐虞三代救助天下建立大功的国君,没有不向上顺从天意,对下协调百姓的意志,登大山,赴梁父,没有推辞遣件事的人,大概是不能推让。如今陛下功勋超越百王,德行无人匹敌,宏大的功绩典范,显赫的事业,肯定不是我们这些人能评论清楚的。然而圣旨用力谦让,屡次自我贬损,时机到了不响应,推让美名不居功,使皇朝重大礼仪缺漏,也闭塞了神灵的殷切希望,使得大晋的典章,与三皇五帝不同风气。我们真的不敢遵循诏书,请按先前的奏章施行。”诏书说:“现在正该共同考虑弘大道义,来完善各种业绩。等到以后再说吧,对各种说法没有什么要回覆了。”

王公和有关官吏又上奏说:“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光辉流存于四海,在名山祭天地,记录在史籍上的,有七十四个国君。舜禹得到天下以后,到四方大山巡视,亲身推行他们的道义。《易经》上着有考察四方风俗,《礼》上着有登名山向上天报告成功,《诗经》上歌颂了登山祭祀。都记载在史策上。周文王作为西伯为殷做事,周公衹拥有诸侯国中的一个鲁,他们或在岐山祭天,或在童山封禅,仅凭藉美德,就可以做封禅的事。从那以后,功业不够却超越礼仪封禅的人,多得数不清,名号谧号没有泯灭,流传到今天。何况高祖宣皇帝开创帝王事业,海外整齐划一;世宗景皇帝辅助了大功业,华夏安宁;太祖文皇帝接受天命缔造了晋,扫荡平定蜀汉;陛下响应天道兴起新王朝,统一天地四方,恩泽广布于百姓,威震四面八方。过去汉朝失去了纲纪,与吴蜀三国鼎立,战争开始以来,将近百年,地势险阻风俗不同,人民的愿望断绝阻塞。如今不受拘束的敌寇,经两代而被平定,如果不是聪明神武,顺应上天本意,谁能建立如此伟大的功业呢!我们有幸赶上千载难逢的机遇,亲身经历这大变化,目睹太平,公正美好到了极至,推让]给谁呢?应按先朝遣训,效法古代,在泰山上刻]石记功,登山向上天报告成功,弘大礼乐的制度,端正祭祀场所的典章,扬名万代,光宗耀祖。因此把这说不完的最大愿望,冒死报告皇上。请告诉太常,准备礼仪。”皇帝又下诏书说:“所议论的的确是历代的盛事,然而目前不可施行。”此事不再提及。

哀帝即位,想尊崇章皇太妃。桓温认为应称她为太夫人。尚书仆射江膨议论说:“虞舜推行仁孝的本性,尽力于事奉亲人的礼仪,因而得到天王这样尊贵的地位,富有四海。而瞽叟没有立锥之地,没有任何爵位。一片孝心,充满天际,宁可忍受父亲地位卑贱,也不用徽号让他显赫,难道不是因为没有儿子给父亲授爵的道理,在理义方面说不通,无法表现自己的亲情吗?《春秋经》说‘纪季姜出嫁到京师,,《传》说‘父母对于子女来说,虽然女儿是天王后,仍称为我季姜’,说的是不因子女尊贵影响到父母。有人认为如果子女尊贵不影响到父母,那么武王为什么给太王、王季、文王追加王号?周朝的三个王,德行与天地相匹配,帝王业迹的兴起,是从那时开始的。因此武王仰慕追寻前代的功业,于是根据天命,追加王号尊崇祖先,表明不是因为儿子尊贵而影响到父母的。根据《礼》‘年幼的不能做悼辞歌颂年长的,地位低下的也不能做悼辞歌颂地位尊贵的,,年幼低贱的尚且不能表彰年长尊贵的,又怎么敢施予他们荣誉称号呢!漠祖因感悟家训中的话而尊崇太公,荀悦认为孝没有比尊崇父亲更大的了,因而把儿子地位尊贵用在了父母身上,家训中的话错了。至于孝章,.不用尊号显赫买贵人,而是多送金银宝物钱币丝帛,逭并不是做儿子不尽孝道,是因为圣人典章不能逾越。在春秋时,庶子继承国位,他的母亲可以被称作夫人。难道在因儿子为母亲授封号的问题不慎重吗?难道应当向宗庙祖先报告,用先代国君的命令来授封号吗?我认为诏书,应当上朝拜授贵人为皇太妃。现在说皇帝下令为贵人授封,就是儿子为母亲授爵了。要是贵人面朝北跪拜受封,就是母亲做了儿子的臣。天尊地卑,这是名位规定的,母贵子贱,这是人伦的次序。虽然想使贵人地位更高,而实际上使她卑下;虽然明确了国典,而实际废置了它。况且国君的一举一动,史官必定记录下来。如果记载下来的方针策略给后人看了,恐怕不顺吧!我认为应报告显宗的神庙,说贵人仁义娴淑无比,应使用特殊的礼仪,来报答养育的恩惠。奉先君神灵的命令,事情不在于自己。皇妃皇后虽然是国君配偶的名称,然而自皇后以下有夫人和九嫔,没有称作妃的。桓公说应把名号升为太夫人,并非不公允。如果认为夫人的名号还不够,可以称皇太夫人。皇的意思是国君,国君太夫人在名和礼上都说得通。”皇帝特意下韶书,拜授皇太妃。三月丙辰,。派兼太保王恬授玉玺绶带和礼仪服装,与太后完全一样。又下诏书说:“朝廷大臣没有对太妃表示恭敬,这符合礼仪吗?”太常江迪议论说:“地位名号没有到最高,不应致以最大的恭敬。”

孝武帝追授会稽郑太妃名号为简文太后以示崇敬,下诏书问“是否该开立墓位”王殉回答:“根据三代祖先追蹭及中宗敬后,并不开立墓位,更改墓地制度就是了。”

褚太后管理朝政时,议论±谴进见时的仪礼。基望、王彪之都认为:“卢灵、还产塑尚且遵从为子之道,何况太后呢!帝王的父亲没有拜见的礼仪。”尚书等八位官员的议论认为:“完全按做子女的规矩办有损于王道,完全按君臣的规矩办有损于孝道。在朝廷如同君臣,私下见面则恭敬父亲,这样公允。”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