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五章(7/10)

短处。专讲空话,以为虚名,则品级和能力不符,怎么能够处理事情。这是其弊病之七。

以前为九品所颁的韶书,善恶必书,以为褒贬,当时很少有所忌讳。今天的中正,降职不明示对方错误,晋升不罗列对方善举,废弃褒贬的宗旨,仅凭感情,清浊相混,以达到个人目的。所以违反早期制度,大造声势,来煽动众人,使他们都归向自己。晋升者没有功劳来激励他,降职者没有错误来惩戒他。奖惩不明,则风气污浊,天下人又怎能不懈怠德行而专心于人情事故呢?这是其弊病之八。

由此而论,立中正而没选对人,给他权势而无赏罚,或缺中正而无约束,所以奸邪猖狂,冤狱遍地。虽名为中正,实际是邪恶的处所;其事虽在九品,却有八害。或在亲戚中结下仇恨,或在骨肉中产生猜疑,当身陷于仇敌当中,子孙躲开祸害。逭却是历代的而非仅是现在的灾祸。所以君主审时立法,防奸消乱,没有不变的制度,所以周沿袭殷,有所增减。到了中正九品,古代圣贤都不用它,难道是被此事蒙蔽而有不周全的吗,是注重政治教化而不用它。自魏建立以来,没见它得到人的功劳,却带来仇恨和不厚道的毛病。伤风败俗,无益于教化,古今的失误,没有比遣更大的了。我认为应当罢免中正,废除九品,放弃曹魏的有弊病之法,建立一代美好的制度。

上奏后,皇帝优韶回答他。后来司空卫罐等共同建议应废除九品中正制,恢复古代的乡里议论推举制。皇帝并没有实行。

刘毅一心为公,从早到晚,言论诚恳,不转弯抹角,朝野都以他为榜样。曾经在散斋期间生病,他的妻子去看他,刘毅便上奏治罪妻子解除斋戒。妻子和孩子有错,马上杖打,其公正如此。但因严厉而耿直,所以官没做到三公。皇帝因刘毅清贫,赏钱三十万,每Et供给米肉。七十岁时,要求退休。很久才被批准,以光禄大夫回家,门前设置拦阻人马通行的木栅,再赏钱一百万。

后来司徒推举刘毅任青州大中正,尚书认为他已退休,不应再以琐事相烦。陈留相乐安孙尹上奏说:“礼,凡位低者劳累,位尊者闲逸,这是合乎顺序的。司徒魏舒、司隶校尉严询和刘毅年龄相近,以前同为散骑常侍,后来各在内外任职,资历一样。现在严询管四十万户州,兼督察主管百官,总掌机要,魏舒统治众多人口,兼管中正,权衡十六州的评论,主事者不以为繁重。刘毅不过主持一州,便说他不适合以琐碎之事相牵累,对刘毅太好,对严询、魏舒太不好。如果以前听任退休,不应又授官或升官,原光禄大夫郑袤为司空就是这样。知人之明,即使皇帝也感到不易。尚且可再委以宰相的重任,却不可向他咨询人伦观点,我私下感到不安。过去郑武公年过八十,入朝任周司徒,虽遇退休之年,必有可用。刘毅以前为司隶校尉,执法如山,当朝大臣,多被弹劾。谚语说:‘被尧杀了,不能说尧好。’正直的大臣无派别,古今都知道。所以汲黯死于淮阳,董仲舒被削为诸侯之相。而刘毅惟独遇到圣上,不离左右,当朝的士人都以为荣耀。刘毅虽身体局部有风病,但聪明有志气,一州评论并分等次,不足劳他费神。刘毅嫉恶之心稍有过头,主事者必定怀疑他评论有损事物,所以给他很高的礼遇,不让他干实事,与世隔绝,使绝人伦之路。臣州裹的优秀人才祇有刘毅,越过他不用,则公正的评论就要颠倒了。”

于是青州自二品以上光禄勋石鉴等共同上奏说:“谨按陈留相孙尹和我们的奏章如下。我们地处海岱之间,兼有齐、鲁之风,所以人心务本而崇尚谦让,现在虽不如过去浓厚,但遣训仍在,所以人人崇尚德行,士人坚持操守。前些时得司徒符节,当参选州大中正。都认为光禄大夫刘毅,纯孝朴素,闻名乡里。忠诚正直,尽力为皇帝效劳,做官不求荣誉,衹期望守住节操。修身守道,公而忘私,道德高尚,进退有节。所以能令义士仰望其风采,影响一州之风气。他虽然年老有病,却神清气壮,实在是臣本州的人望。的确以刘毅的磊落风格,能做到不言而信,影响所及,各界改观,这是一州榜样的缘故。窃以为礼遇贤人,崇尚道德,是教化的重要内容,朝廷之任免关系到选官之路是否通畅,而士人最注重人伦。臣等无能,虽然以前没有启奏,现在捧着还尹的奏章,敢不启奏。茎尹所说,不衹是爱惜对于塑隧的评论,也是全面陈述朝廷选官的总的原则。我们认为孙尹说的当否,应当评议。”于是型堑任州中正,选举人才,区别清浊,弹劾官吏,贬低官职,从亲戚、尊贵者开始。太康六年去世,武帝摸着停尸之床震惊地说:“我失去了一位名臣,他不能生为三公!”即赠仪同三司,派人监护丧事。羽林左监北海王宫上疏说:“皇上以为刘毅鞠躬尽瘁而追封,这是圣朝认为刘毅有显著功勋。臣谨按,谧表其德,而号表其功。现在刘毅功德并立,却有号无谧,于义不符。以《春秋》之例来论证,谧法主要依德行而不依爵。但漠、魏相承,不是列侯,则都不计其高尚品德,不给加谧,以致位居丞相的贤臣,不如野战的将领,碑文亦大有区别。臣愿圣世奉行《春秋》古制,改革颁爵位的旧的限制,使功劳和德行的真相不相掩盖,则没有不服从和依靠陛下的。如果认为改革或废除旧制,不能仓促进行,那么刘毅的尽忠,虽不攻城掠地,但论德晋爵,亦应在列。臣胆敢思考行甫请周之例,小心地写下刘毅的功劳和德行如上。”皇帝把奏章拿给尚书省讨论,多数同意王宫的建议。奏章久压不报。两个儿子:刘暾、刘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