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六章(10/10)

下的土地都平均。自从秦打破井田的疆界,建立了郡县制度,这种制度受到瓦解。到了漠、魏,因袭旧制,国法所严格限制的,衹是在衣服器物车辆等方面有高贵舆卑贱的差别,使人们不至于僭越仿效而扰乱了尊卑制度。至于奴婢作为私产,却实际上没有做遇限制。八年《己巳诏书》中已申明律令,士卒百工以上,所穿的衣服和使用的车马都不能违犯制度。如果一县在一年之中,有三家人违犯这一法令,洛阳县一年之中有十家以上犯法的。就免地方官之职。照诏书的方法,法制已经很严格。现在如恬和所陈奏中讲的了L光、徐干的建议,都是衰败时代过于奢侈,成了当时的祸患。但盛汉在其初期并没有这种制度,孔光等人提议了却未实行,这不是遣漏掉而没有实行,而是能推行但并未采用。是因为诸侯分封已灭,而井田制并没有恢复,这样国家的法律不能限制人们的私产。人们的田地宅院既然没有一定的限度,那么奴婢也就不应该限制占有的数量,我害怕这是一种徒劳的法令,实际琐碎而难以检查。当今圣明天子统治天下,事事都崇尚简单易行,各项法令禁律都已完备,恬和的上表请不要施行。”

司隶校尉石鉴上奏说,郁林太守介登被诸侯王役使,请求召还他;尚书荀恺认为边远郡地不是人们所乐意去的地方,奏请降低介登的官级让他在原郡做官。李重驳议说:“我听说立法没有定制,用以整饬众人纠察奸邪,不必琐碎追究,无所遗漏。所以受阻滞的人少,而受帮助的人多。现在像介登一样做郡守的人很多,如果听任让他降级任职,并成为准则的话,我担忧才能平庸的人到边远郡地任职,会有贪污受贿的弊病,造不是整肃清明教化,使边远地区和辑安宁的办法。我认为应该听从石鉴所上的奏议,先召回介登,使国法有常例可遵守,不因为地方的远近而实行不同的制度。”下诏听从了他的建议。

太熙初年,升廷尉平。驳议廷尉邯郸醉等人,文词繁多逭裹不记载。再升为中书郎,朝廷每有大事以及有疑问的问题,他都参考经典进行处理,大多都被施行。升为尚书吏部郎,坚决抑制奢华争竞,不接待私下拜谒的人,尤其留心任用隐逸的人才,于是众多的贤才都被举用,提拔任用习匕海西郭汤、琅邪刘珩、燕国霍原、冯翊室谌等人作秘书郎以及诸侯王文学,因此天下莫不归心。当时燕国中正刘沈荐举霍原为寒素,司徒府不同意,刘沈又坚持向中书奏举霍原,而中书又把这件事下达给司徒府讨论。司徒左长史荀叁眬为:“所谓寒,应当指出身卑微贫穷的人,没有世族渊源的资格。霍原是列侯,拥有金紫,当初在社会上做一些流通往来的事务,后来才致力于学习,小时候和长大成人后不一样,年纪大了才树立声名,但乡野间对他的称誉还不大,听不到他好的德行礼法,不应当把他看成是寒门出身。”李重上奏说:“按照《癸酉诏书》,应该推崇廉洁谦让,废黜浮华争竞。其中有自谦称为寒门而端正谦恭要求自己的人,应先任用他。按诏书的意旨,如以二品作为资格,可能会失去廉洁退让的人士,因此起用寒门出身的人用来表明崇尚美德。司徒总管选拔人才,实际上是掌管国家教化,应当有严格的评定标准,来统一风气。但古代德行高尚的人士,有的栖身岩穴之中,有的隐迹在山丘园林,有的要求自己遵从礼制,有的到老以仁道见称,出处行动沉默寡言,惟义是从。不能因为年轻时和成人后操守不同,就怀疑他现有的美德,而责成他始终如一,这不是所说的选人必选其德之理。而确实应当以当地的情况来考察他,从任用荐举的人那裹调查他。刘沈是中正,亲自执掌选举权。他陈奏霍原隐居求志,热爱古制喜好学习,学习不图谋利,行为不邀取功名,躲藏在深山,身藏道艺,对外没有希图取悦于世的谀容,在内保全隐逸的气节,成就了德行树立了声名,缙绅之士都钦慕他,委身向他求教的学生来自千里之外,有着孙子孟子的遣风,严光郑玄的节操。刘沈一开始举荐霍原,先咨询了侍中、领中书监张华,前州大中正、后将军婴,河南尹轶等。过了三年,各州官员还朝,幽州刺史许猛特意把霍原的名字向上荐举,把他拟任西河,请求加以征聘任用。如刘沈所列举的那样,州裹已举荐丁他,而且刺史也上表举荐,这样还说他在乡野的声誉不好,没有好的德行,舍弃了已征验考察遇的结果,而又没有明确的道理和义正的言辞,使刘沈改变看法。况且荐应二品,不是他所要求的。但是霍原意志坚定隐居深山,修述儒道,德义可嘉。如果抑制不用,将会辜负幽州人的愿望,伤害敦厚仁德的教化。按照诏书所要求的旨意,应举霍原为二品。”下诏听从了刘沈的奏议。

李重和李毅同为吏部郎,当时王戎任尚书,李重以清正尚直受到称赞,李毅博通有智慧才识,虽然二人节操不同,但都身处要职,王戎以知音对待他们,各得其长。李毅字茂彦,史书没有记载他的事迹。当时内官权重,外官权轻,加上官级繁多,李重奏议过这一弊端,见于《百官志》中。又上疏说:“大凡在山林之中逃避宠幸的人士,虽然违背当世,出处不同,但先王赞许他们的原因,是嘉许他们高尚的情操。过去先帝忧虑风俗奢华的弊端,想反归纯朴,就向在朝的官员咨询,搜访隐逸之士。咸宁二年,征用安定皇甫谧为太子中庶子,四年又召南安朱冲为博士,太康元年,又征用朱冲为太子庶子,虽然他们都称病没有到任,但朝野都表示高兴诚服。现在陛下发扬光大先帝礼敬贤才的宗旨,我寻访朱冲的家乡,说是他虽然年纪很老,但志气仍很大,精心研究儒道,到老而更新,德操纯贞,所在地都受他的教化,的确是隐居山野的高德之人,足以作为表率而使风俗敦厚。我认为应该宣示圣恩,趁他还没有去世,给予表彰优礼。”当时朝政混乱,最终没能听从。李重出任行讨虏护军、平阳太守,尊崇道德教化,修建学校,表彰忠诚笃行之人,提拔贤能,清廉俭约而无欲,端正自己给下属作表率,在职三年期间,弹劾罢免了四个县的官员。他的弟弟李嶷死后,他上表辞去了官职。

永康初年,赵王司马伦用李重为相国左司马,因忧迫成疾而死,终年四十八岁。家贫,住宅狭小,没有收殓停柩之地,下韶在典客署办丧事。追赠为散骑常侍,谧号成。子名李式,有好的名声,官至侍中,咸和初年逝世。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