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邂逅逢喜,遭
上意,故谓之遇。如准主调说,以取尊贵,是名为揣,不名曰遇。
谷生,秋刈谷收,求
得,作事事成,不名为遇。不求自至,不作自成,是名为遇。犹拾遗于涂,摭弃于野,若天授地生,鬼助神辅,禽息之
庆,鲍叔之魂默举,若是者,乃遇耳。今俗人即不能定遇不遇之论,又就遇而誉之,因不遇而毁之,是据见效,案成事,不能量
审才能也。
伍员、帛喜一起事奉夫差,帛喜受到尊重,而伍员却被死,这就是不同
行的人事奉同一个君主。有的才能
行都相同,却因事奉的君主各异,有被赏识重用的,有遭厌恶斥退的,伊尹和箕
就是这样。伊尹和箕
才能相同,伊尹
了国相,箕
却沦为
隶,这是因为伊尹遇到的是成唐,而箕
却碰上了商纣。贤臣事奉贤君,君主想把国家治理好,贤臣以自己超群的才智辅佐他,由于追求和厌弃恰好一致,他们受到赏识重用理所当然。贤臣事奉恶君,君主不想把国家治理好,贤臣虽尽心竭力去辅助他,终因
行和志向相反,不受赏识重用也理所当然。
译文
行,有一贯优良的;而
官,却没有总是被赏识和重用的。人品好不好,是才能和
行问题;而被不被重用,是时运问题。才能
超
行
尚,不可能保证一定就会尊贵;才能低下
行恶劣,也不可能就必定要卑贱。有人才能超群,
行
尚,不被赏识,居于低下的地位;而有人才能低下,
行恶劣,却被重用,地位在众人之上。不同时代各自有用来选
“士”的标准,而“士”也各有猎取功名的途径。升迁在于受到赏识,落第在于不受赏识。
于尊贵显赫地位,未必贤能,只不过受到重用;地位卑贱低下,未必愚笨,只不过不被赏识。所以只要被赏识,
行恶劣的,也会在夏桀的朝廷上受到尊重;不被赏识,虽有
尚节
,在尧的朝廷上也会位
卑贱。因此,被赏识重用还是遭厌恶斥退,原因是各
各样的:有的是贤臣却辅佐了暴君;有的是臣
才大却要服从于才小的君主;有的是臣与君都有大才,而
德却有清浊
低之分;有的是虽没有
德,却以一技之长投合了君意;有的是连一技之长都没有,而是仗着姿
受到
。
有的作为有很
智慧和
德的臣
,也遇上想把国家治理好的君主,然而终有不受赏识重用的,孔
、孟轲就是这样。孔
在陈国与蔡国途中没有粮
,孟轲在齐国和魏国陷
困境,这并非当时君主不肯任用好人,而是他们才智浅陋,没有能力使用大才。能够驾御千里
的,一定是王良;能够任用禹、稷、皋陶为臣的,必定是尧、舜。只能驾御日跑百里
的人,而要他去驾御千里
,必定有毁坏衡木折断轭木的危险;只有使用备位充数臣
的才能,却用他去驾御有大臣才智的人,就必然会有才智受压抑的不正常现象。所以,抛弃
明中肯的意见,圣贤遭到拒绝和排斥,并非是憎恶圣贤,不愿听
明中肯的意见,而是圣贤追求的理想太
,
切
明的意见实行起来很困难。才能大的去求才能小的任用他,才能小的不可能接受,因此不受赏识重用理所当然。
有大才的臣,遇到有大才的君主,仍然有被不被赏识重用的问题,虞舜、许由,太公、伯夷就是这样。虞舜、许由都是圣人,都生活在尧的时代,又都见过尧,而虞舜继承了帝位,许由却隐
山林。太公、伯夷都是贤人,都生活在周国,又都见过周武王,而太公受封,伯夷却饿死。圣贤
同、志合、目标一致,舜与尧、太公与周武王
行一致,而许由、伯夷却与当时君主的
行相违背,原因是他们与所生长的社会、所
的时代不相适应。
义虽然相同,但相同中也有差异;志向虽然一致,但一致中也有差别。为什么?因为
义有
与
浅,志向有
尚与庸俗。许由,是上古“皇者”辅佐之才,却生在“帝者”时代;伯夷,是“帝者”辅佐之才,却
于“王者”时代。他们都遵循
德,都实行仁义。君主实行德政,如果不完善他们就不肯留下来辅佐;君主实行仁义,如果不理想他们也不愿留下来辅佐,这就是他们不被赏识重用的原因。尧
德污浊,舜的
德也污浊;周武王要伐商纣,太公也要伐商纣。同样庸俗一样
浅,行动措施都一样,这就是他们被赏识和重用的原因。所以,舜统治天下,皋陶便辅助政务,而北人无择却
隐藏不肯
面;禹统治天下,伯益来辅佐治理,而伯成
却辞官去务农。并非皋陶才能胜过无择,伯益才能超
。然而皋陶、伯益
官受重用,而无择、
却退居归隐,当官受重用是他们与君主
行一致,退居归隐是他们跟君主
行相违背。退隐地位低下,但由于与君主合不来,即使受委屈,也不愿去
官;君主不听取其意见,不用他们,心里也不
到遗憾,这是双方互不以为然啊!
商鞅三次劝说秦孝公采纳自己的主张,前二次建议秦孝公不听,最后一次建议被采纳了:前二次,是成就“帝业”、“王业”的理论;最后一次,是成就“霸业”的理论。拿成就“帝亚”、“王业”的理论,去劝导只想称霸的君主,理论虽然辟,肯定被拒绝;如果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