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尚书》曰:“祖伊谏纣曰:今我民罔不丧。”罔,无也;我天下民无不
王亡者。夫言
王之亡,可也;言无不,增之也。
纣虽恶,民臣蒙恩者非一,而祖伊增语,以惧纣也。故曰:语不益,心不惕;心不惕,行不易。增其语
以惧之,冀其警悟也。
苏秦说齐王曰:“临淄之中,车毂击,人肩磨,举袖成幕,连衽成帷,挥汗成雨。”齐虽炽盛,不能如此。苏秦增语,激齐王也。祖伊之谏纣,犹苏秦之说齐王也。贤圣增文,外有所为,内未必然。何以明之?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
如此。皆
纣之亡也,土崩瓦解,安肯战乎?然祖伊之言民无不
,如苏秦增语。《武成》言血
浮杵,亦太过焉。死者血
,安能浮杵?案武王伐纣于牧之野。河北地
,壤靡不
燥。兵顿血
,辄燥
土,安得杵浮?且周、殷士卒,皆赍盛粮,无杵臼之事,安得杵而浮之?言血
杵,
言诛纣,惟兵顿士伤,故至浮杵。
,人有礼义,父不失礼,不废行。夫有行者有知,知君莫如臣,臣贤能知君,能知其君,故能治其民。今不能知尧,何可封官?年五十击壤于路,与竖
未成人者为伍,何等贤者?
路使
羔为郈宰,孔
以为不可:未学,无所知也。击壤者无知,官之如何?称尧之
,不能述其可比屋而封;言贤者可比屋而封,不能议让其愚。而无知之,夫击壤者,难以言比屋,比屋难以言
。二者皆增之,所由起,
尧之德也。
《尚书-尧典》上说:“尧能使万国和睦相”,这是赞
尧
德崇
能导致天下太平的教化,教化施及中原各族和边远民族。说能与边远地区和睦相
,是可能的;说有万国,是夸大。
光武皇帝之时,郎中汝南贲光上书言:“孝文皇帝时居明光,天下断狱三人。”颂
文帝,陈其效实。光武皇帝曰:“孝文时不居明光
,断狱不三人。” 积善修德,
名
之,是以君
恶居下
。夫贲光上书于汉,汉为今世,增益功
,犹过其实,况上古帝王久远,贤人从后褒述,失实离本,独已多矣。不遭光武论,千世之后,孝文之事,载在经艺之上,人不知其增,居明光
,断狱三人,而遂为实事也。
一般人犯病,
病在于说事情夸大事实,写文章著书,文辞超过真实情况,赞扬
的超过好
,批评坏的超过过失。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人好奇,不奇,话没人听。所以称赞人不夸大他好的地方,那么听的人心里不痛快;诽谤人不增加他的过错,那么听的人心里不满足。听说一要夸大成十,看见百要增加成千,这使那些很简单的事,分成十
、百
复杂的事;很明白的话,变成千
、万
相互背离的说法。墨
哭练丝,杨
哭歧
,大概伤心失去
本,悲痛得离开了事实。
言蜚语,众人传说的话,
至小人的
,
传在街
巷尾之间,都是这样的。各家学说的文章,各
各样的解释,都是贤人写的,
妙思想集粹,应该符合事实了,然而有的地方还是夸大。也许儒家经书上的话符合实际吧?说话慎重莫过于圣人,儒家经书万代不变,然而有的还说过了
,夸大了事实。夸大事实都有目的,不会胡
地、错误地把少的说成多的。然而一定要评论,正是为了说明经书上的夸大跟传说的夸张是不一样的。经书上的夸大不是少数,略举比较明显的,让模糊迷惑的人,观读采纳,能够开通思想,理解觉悟。
尧与西周,都治理着五千里内的土地。西周时有一千七百九十三个诸侯国,加上要服、荒服地区和所有海外不吃五谷的人,像穿、儋耳、焦侥、跂踵之类,合拢这些数目,不到三千。天覆盖到的地方,地上拥有的地方,全在三千之内。而《尚书-尧典》说“万国”,夸耀超过事实,是用它来赞
尧。想说尧的
德崇
,教化的人很多,中原和边远的民族,没有不和睦的,所以称“万国”像《诗经-大雅-假乐》上说周宣王时“
孙千亿”一样,是赞
周宣王德
能敬重天地,天地保佑他,
孙众多,直到千亿。说
孙众多,是可能的;说有千亿,是夸大。
孙即使众多,不可能到千亿,这是作诗的人颂
《秋》“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中恆星不见,星霣如雨。”《公羊传》曰:“如雨者何?非雨也。非雨则曷为谓之如雨?不修《
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
修之,‘星如雨’。”不修《
秋》者,未修《
秋》时《鲁史记》,曰“雨星不及地尺如复”君
者,谓孔
也。孔
修之“星如雨”如雨者,如雨状也。山气为云,上不及天,下而为雨。星陨不及地,上复在天,故曰如雨。孔
正言也。夫星霣或时至地,或时不能,尺丈之数难审也。《史记》言尺,亦以太甚矣。夫地有楼台山陵,安得言尺?孔
言如雨,得其实矣。孔
作《
秋》,故正言如雨。如孔
不作,不及地尺之文,遂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