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谢短篇(2/4)

文。”或曰:“萧何也。”诘曰:“萧何,祖时也,孝文之时,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征诣长安,其女缇萦为父上书,言刑壹施,不得改悔。文帝痛其言,乃改刑。案今《九章》象刑,非刑也。文帝在萧何后,知时刑也。萧何所造,反〔象〕刑也?而云《九章》萧何所造乎?”古礼三百,威仪三千,刑亦正刑三百,科条三千。于礼,于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故其多少同一数也。今《礼经》十六,萧何律有九章,不相应,又何?《五经》题篇,皆以事义别之,至礼与律独经也,题之,礼言昏礼,律言盗律何?

《程材》、《量知》,讲到儒生和文吏的才能不相上下,因为儒生掌握了先王之,文吏通晓公文,由于先王之胜过事务,所以认为儒生稍稍胜过文吏。这是在不同职业之间来相互比较衡量,对他们职业范围内各自所有的短,没有如实论述。儒生能解说一经书,就自认为通先王之来傲视文吏;文吏通晓公文,就自认为会理公文不差错来嘲儒生。他们各怀自满,自以为明,别人不对而自己对,不知什么是短,不明白自己还有不足的地方。《论衡》解答这个问题,将使他们脸红各自知自己的短

儒生的短,不仅仅因为不通晓公文,文吏的不足,不仅仅因为没有通先王之,反而是因为闭不明,不通古今,不能各自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不全面。二家各有短,自己不能了解,世上评论的人,也不能解答它,这怎么行呢?

夫总问儒生以古今之义,儒生不能知,别〔各〕以其经事问之,又不能晓,斯则坐守〔信〕师法、不颇博览之咎也。文吏自谓知官事,晓簿书。问之曰:“ 晓知其事,当能究达其义,通见其意否?”文吏必将罔然。问之曰:“古者封侯,各专国土,今置太守令长,何义?古人井田,民为公家耕,今量租刍,何意?一〔岁〕使民居更一月,何据?年二十三〔傅〕,十五赋,七岁钱二十三,何缘?有臈,何帝王时?门井灶,何立?社稷、先农、灵星,保祠?岁终逐疫,何驱?使立桃象人于门,何旨?挂芦索于上,画虎于门阑,何放?除墙书画厌火丈夫,何见?步之六尺,冠之六寸,何应?有尉史令史,无〔丞〕长史,何制?两郡移书,曰:“敢告卒人”,两县不言,何解?郡言事二府,曰“敢言之” ,司空曰“上”,何状?赐民爵八级,何法?名曰簪褭、上造,何谓?吏上功曰伐阅,名籍墨〔状〕,何指?七十赐王杖,何起?著鸠于杖末,不著爵,何杖?苟以鸠为善,不赐而赐鸠杖,而不爵,何说?日分六十,漏之尽〔百〕,鼓之致五,何故?吏衣黑衣,阙赤单,何慎?服革于腰,佩刀于右,〔带〕剑于左,何备?著钩于履,冠在于首,何象?吏居城郭,乘车,坐治文书,起城郭,何王?造车舆,何工?生,何地?作书,何人?造城郭及所生,难知也,远也。造车作书,易晓也,必将应曰:“仓颉作书,奚仲作车。”诘曰:“仓颉何而作书?奚仲何起而作车?”又不知也。文吏所当知,然而不知,亦不博览之过也。夫儒生不览古今,〔所〕知不过守信经文,习章句,解剥互错,分明乖异。文吏不晓吏,所能不过案狱考事,移书下记,对〔乡〕便给。准〔之〕无一阅备,皆浅略不及,偏驳不纯,俱有阙遗,何以相言?

译文

儒生还可以说:“上古已很久远了,那时候的事情昏暗不明,所以经书上没有记载,老师也没有讲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周武王的事情虽然很远,经书上即使没有记载,但理是相通的,这是研究五经的人应该都了解的,儒生们应该清楚地加以解释。夏朝从禹统治国家经过多少年才到殷朝,殷朝从汤经过多少年才到周朝,周朝从文王经过多少年才到秦朝呢?桀使夏朝亡,纣使殷朝灭,丧失了周朝天下的又是哪个王呢?要是周朝还算远,那么秦

儒生的事业是五经。面朝南边作老师,早晚讲课,把经书的章节字句背得瓜烂熟,理讲得十分完备,在通晓五经这,是不错的。秋战国之后,秦、汉的事情,不知的,就是短。了解古代不了解现在,称为愚昧无知,那么儒生就只能称作愚昧无知的人了。秋战国之前,到天地开辟,帝王开始设立,君主的名字是谁,儒生更不知。了解现在不了解古代,称为瞎秋战国时代跟上古相比,就像是今天跟秋战国时代相比一样。只能说解经书,不通晓上古,那么儒生就是称作瞎的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