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效力篇(2/4)

论,知能之大者,其犹十围以上木也,人力不能举荐,其犹薪者不能推引大木也。孔,无所留止,非圣才不明,大难行,人不能用也。故夫孔,山中木之类也。

人有了知识学问就有力量。文吏以理官府事务作力量,而儒生以学问作力量。有人问杨云:“有力气的人能扛大鼎、大旗,有智慧和德的人也能这样吗?”回答说:“要一百个人才行。”看来,一百个有智慧有德的人的力气,才跟那个扛大鼎、大旗的人的力气估计是相等的。壮士的力气,能扛大鼎、大旗;儒生的,能博览群书,通晓古今,注释说明,会贯通。所以能博览群书通晓古今,注释说时会贯通,是儒生力的表现;举重鼎,大旗,是壮士力量的表现。《尚书-梓材》上说:“贤臣辅佐君王任用贤能的人,他能率领教化百姓。”这话是说贤臣在礼义方面很突,所以能任用贤能的人,并率领他们教化百姓。教化百姓需要礼义,学习礼义需要经书。完事情有多余的力,就要学习经书。能够学懂经书,就是有力量的证明。

有人问:“能讲解一经书的儒生,可以称得上有力量的人吗?”我说:不是有力量的人。陈留郡的庞少都每次推荐儒生去官,往往说:“王某某人,才能超过百人。”太守不以为这人有如此能力,不作声。少都又说:“说得还不够,王某某人,才能超过百万人。”太守发脾气说:“我的好官,说假话。”庞少都说:“文吏没有通经书上的每篇文章,又没有理解老师讲的每句话,儒生能把经书章句讲解到百万言,这不是才智超过百万人吗?”太守无法用话回答。其实,少都的话是确实的,但还不全面。为什么呢?儒生能解释百万言,不能通古今,墨守和相信老师对经书的解释。虽然话说得很多,但始终不广博。殷、周以前的事情,六经上略有记载,所以儒生能够解说。秦、汉的事情,儒生不明白,是因为他们能力不足,不能博览的缘故。周朝要借鉴夏代和殷代的事迹,汉朝要借鉴周朝和秦朝的事迹,但周、秦以来的事迹,儒生不知,汉朝想借鉴周、秦的事迹,儒生却无能为力。假使儒生能广泛考察,就能成为鸿儒。鸿儒,能力比儒生,正像少都说的,鸿儒的才能能够超过百万人。

译文

筱{q辂}之箭,机不动发,鲁缟不能穿。非无将、筱{q辂}之才也,无推顿发动之主。菰瓠、鲁缟不穿伤,焉望斩旗穿革之功乎?故引弓之力不能引弩。弩力五石,引以三石,绝骨折,不能举也。故力不任引,则有变恶折脊之祸;知不能用贤,则有伤德毁名之败。

说:“读书人不可以心不宽广,意志不,因为他们担重,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

本书《程材篇》和《量知篇》,只论说了知识学问,没有谈才能力量。

论事者不曰才大重,上不能用,而曰不肖不能自达。自达者带绝不抗,自衒者贾贱不仇。案诸为人用之,须人用之,功力乃立。凿所以木者,槌叩之也,锸所以能撅地者,跖蹈之也。诸有锋刃之,所以能断斩割削者,手能把持之也,力能推引之也。韩信去楚汉,项羽不能安,祖能持之也。能用其善,能安其,则能量其力、能别其功矣。樊、郦有攻城野战之功,祖行封,先及萧何,则比萧何于猎人,同樊、郦于猎犬也。夫萧何安坐,樊、郦驰走,封不及驰走而先安坐者,萧何以知为力,而樊、郦以力为功也。萧何所以能使樊、郦者,以秦收敛文书也。众将拾金,何独掇书,坐知秦之形势,是以能图其利害。众将驰走者,何驱之也。故叔孙通定仪,而祖以尊;萧何造律,而汉室以宁。案仪律之功,重于野战,斩首之力,不及尊主。故夫垦草谷,农夫之力也;勇猛攻战,士卒之力也;构架斫削,工匠之力也;治书定簿,佐史之力也;论议政,贤儒之力也。人生莫不有力,所以为力者,或尊或卑。孔能举北门之关,不以力自章,知夫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

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仲之力。仲有力,桓公能举之,可谓壮矣。吴不能用胥,楚不能用屈原,二力重,两主不能举也。举不胜,委地而去可也,时或恚怒,斧斫破败,此则胥、屈原所取害也。渊中之鱼,递相吞,度所能容,然后咽之;不能受,哽咽不能下。故夫商鞅三说孝公,后说者用,前二难用,后一易行也。观仲之《明法》,察商鞅之《耕战》,固非弱劣之主所能用也。六国之时,贤才之臣,楚楚重,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韩用申不害,行其《三符》,兵不侵境,盖十五年。不能用之,又不察其书,兵挫军破,国并于秦。殷、周之世,迹相属,亡祸比肩,岂其心不为治乎?力弱智劣,不能纳至言也。是故碓重,一人之迹不能蹈也;大,一人之掌不能推也。贤臣有劲之优,愚主有不堪之劣,以此相求,禽鱼相与游也。将之刃,人不推顿,菰瓠不能伤;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