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谷云上书陈言变异,明天之谴告,不改,后将复有,愿贯械待时。后竟复然。即不为谴告,何故复有?
云之言,故后有以示改也。曰:夫变异自有占候,
气自有终始。履霜以知
冰必至,天之
也。
云识微,知后复然,借变复之说,以效其言,故愿贯械以待时也。犹齐晏
见钩星在房、心之间,则知地且动也。使
云见钩星,则将复曰:“天以钩星谴告政治,不改,将有地动之变矣。”然则
云之愿贯械待时,犹
韦之愿伏陛下,以俟荧惑徙,
必然之验,故谴告之言信也。予之谴告,何伤于义。损皇天之德,使自然无为转为人事,故难听之也。称天之谴告,誉天之聪察也,反以聪察伤损于天德。何以知其聋也?以其听之聪也。何以知其盲也?以其视之明也。何以知其狂也?以其言之当也。夫言当视听聪明,而
家谓之狂而盲聋。今言天之谴告,是谓天狂而盲聋也。
《易》曰:“大人与天地合其德。”故太伯曰:“天不言,其
于贤者之心。”夫大人之德,则天德也;贤者之言,则天言也。大人刺而贤者谏,是则天谴告也,而反归告于灾异,故疑之也。《六经》之文,圣人之语,动言天者,
化无
、惧愚者。之言非独吾心,亦天意也。及其言天犹以人心,非谓上天苍苍之
也。变复之家,见诬言天,灾异时至,则生谴告之言矣。验古以〔今〕,知天以人。受终于文祖,不言受终于天。尧之心知天之意也。尧授之,天亦授之,百官臣
皆乡与舜。舜之授禹,禹之传启,皆以人心效天意。《诗》之“眷顾”,《洪范》之“震怒”,皆以人
效天之意。文、武之卒,成王幼少,周
未成,周公居摄,当时岂有上天之教哉?周公推心合天志也。上天之心,在圣人之
;及其谴告,在圣人之
。不信圣人之言,反然灾异之气,求索上天之意,何其远哉?世无圣人,安所得圣人之言?贤人庶几之才,亦圣人之次也。
译文
天之不为他气以谴告人君,反顺人心以非应之,犹二为赋颂,令两帝惑而不悟也。窦婴、
夫疾时为邪,相与日引绳以纠缠之。心疾之甚,安肯从其
?太伯教吴冠带,孰与随从其俗与之俱倮也?故吴之知礼义也,太伯改其俗也。苏武
匈
,终不左衽;赵他
南越,箕踞椎髻。汉朝称苏武而毁赵他。之
习越土气,畔冠带之制,陆贾说之,夏服雅礼,风告以义,赵他觉悟,运心向内。如陆贾复越服夷谈,从其
俗,安能令之觉悟,自变从汉制哉?三教之相违,文质之相反,政失,不相反袭也。谴告人君误,不变其失而袭其非,
行谴告之教,不从如何?
、蔡篡畔,周公告教之至于再三。其所以告教之者,岂云当篡畔哉?人
善善恶恶,施善以赏,加恶以罪,天
宜然。刑赏失实,恶也,为恶气以应之,恶恶之义,安所施哉?汉正首匿之罪,制亡从之法,恶其随非而与恶人为群党也。如束罪人以诣吏,离恶人与异居,首匿亡从之法除矣。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之以
,淡则加之以咸。
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失也。今刑罚失实,不为异气以变其过,而又为寒于寒,为温于温,此犹憎酸而沃之以咸,恶淡而
之以
也。由斯言之,谴告之言,疑乎?必信也?
今薪燃釜,火猛则汤,火微则汤冷。夫政犹火,寒温犹
冷也。顾可言人君为政,赏罚失中也,逆
,使气不和,乃言天为人君为寒为温以谴告之乎!儒者之说又言:“人君失政,天为异;不改,灾其人民;不改,乃灾其
也。先异后灾,先教后诛之义也。曰:此复疑也。以夏树
,
枯不生;以秋收谷,谷弃不藏。夫为政教,犹树
收谷也。顾可言政治失时,气
为灾;乃言天为异以谴告之,不改,为灾以诛伐之乎!儒者之说,俗人言也。盛夏
气炽烈,
气
之,激
{敝衣}裂,中杀人
。谓天罚
过,外一闻若是,内实不然。夫谓灾异为谴告诛伐,犹为雷杀人罚
过也。非谓之言,不然之说也。
谈论灾异的人,认为古代的君主治国违背了先王之,天就用灾异来谴责警告他。灾异不止一
,又用天气的寒温来作为君主“为政失
”的证明。君主用刑不符合时令,天就用寒气来谴责警告他;施赏违背节气,天就用温气来谴责警告他。天谴告君主,就像君主发怒斥责臣下一样。所以楚庄王说:“天不降灾异,是老天忘了我吧!”灾异是上天的谴告,所以楚庄王对天不降灾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