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边面临殿堂之上,环顾洞顶;是此洞最优美之处。从此往北转向东,便变得昏黑下来。这之前,向山中的和尚买火把,和尚说由洞内一直走可到达刘仙岩,不必仍从此洞出来。到拿出钱买火把点亮后进洞,只见洞中十分宽阔宏大,岔洞很多。首先走到洞内东隅的尽头,上登一条裂缝,我以为是去刘仙岩的路了,路竟然断了无法前进。又向南走下一个洼坑,就见旁洞四通八达,上下交错,我又以为是去刘仙岩的路了,山上的和尚说:“这是去护珠岩的路,艰险崎岖无法通过。与其徘徊在深黑之中,不如出洞在平地走更为方便些。”此时带着的茅草火把已经白白地将要烧尽,只好跟随和尚仍然出了白龙洞。下山走到桥边,望见白龙洞的右边又有个洞盘在高空,但急着去刘仙岩,便从桥东头沿南面的山向东转,就见南面有一座石崖,层层突起更加高耸,下边也有洞穴四处交错,时时擦肩而过。忽然山雨再次降临,便跑到石崖下休息,登上裂缝坐在飞突的岩石上,拿出烧过来吃。向外看去是一层雨帘,里边如映照着乳白色的筛幕,仙仙然使人有腾云驾雾吞吐云霞的想法。很久雨才停,下了岩洞,转到岩洞的东边,刘仙岩就在这里了。刘仙岩与白龙洞分一个朝东,一个朝西,由山南绕着山麓走相距不超过一里,而避雨的那个岩洞正隔在当中,有个道观在岩洞下,先进去找道士做饭,可道士睡在床上未醒,有个道童领着从道观右侧登台阶上去。先穿过洞口往西进去,随即转来转去爬到洞口上方,又钻出洞,又找到一个岩洞,洞口向东南,洞中安放着三位神像,就是刘仙人与他的师傅张平叔等人了。又向左宙钻出来的那个洞口的上方,再越到北边,又开有一个岩洞,洞中放置着仙妃像,洞前悬着的岩石十分巨大,挡在洞口,像竖立的屏风,似下垂的门帘。在上洞右壁刘仙人用篆字刻有雷符,又有寇忠憨公〔寇准〕的大字,都是我所想要得到的东西。我来到刘仙岩,立即遍览了各个洞穴。询问与白龙洞暗中相通之处,始终找不到。这才知道白龙洞通着的,是避雨那个岩洞的下洞,也就是导游的僧人所说的护珠岩了。此时雨又连绵不停地下起来,我仍旧命令顾仆随道童下到道观中,找米自己做饭。我拿出匣子中的纸笔亲手摹拓雷符及寇准的字,但石崖倾斜,石壁上雨水淋漓,到天黑时都没有摹好多少。又命令静闻抄录张、刘二位仙人的《金丹歌》,也没有抄完。另外崖壁间镌刻着刘仙人的《养气汤方》及唐少卿的《遇仙记》,没有抄,只好就住在道观中。道士拿出稀粥来给我们吃。半夜下大雨,雨势如山峡崩塌下来。
刘仙人名叫刘景,字仲远,是张平叔的弟子,各人都有《金丹秘歌》凿刻在崖壁上,又有《佘真人歌》在洞口的崖壁上,一半已经剥落,而《养气汤方》十分奇妙,唐少卿的字很罕见,都附带刻在壁上。初七日大雨涝沱不止。命令顾仆在道观中煮饭。我与静闻冒雨登上岩洞,各人完成未摹完的崖刻。于是从玉皇祠后,找到草中隐伏着的石阶,向东北登山。草深雨湿,内衣都湿透了,可环视左右的岩石,一层层的仍见不到头。而道童追寻我们来到岩洞中,四顾不见客人,高声招唤我们去用餐,我便返回寺中吃饭。饭后,道士与道童领路游穿云岩。这个岩洞在上岩东南的绝壁上,洞四也是朝东南。岩洞高高弯隆起,高爽明朗,后面与左右两边分别通着一个洞穴,共三个,左边的洞穴从旁边通到洞前,后面与右边的洞穴又小又暗,无法在黑暗中前行、洞内刻有《桂林十二岩十二洞歌》,是宋代人的笔迹。我喜爱它的名字,打算抄录它,可是太高够不到;道士取来两把梯子靠在崖壁上,分头顺着抄录,抄完出洞。洞右有个文昌祠,由它前面往东经过仙人足迹言脚印在岩石上,比我的脚掌还长那么一半,而且宽处也是这样,探达五寸,指头印清清楚楚,是左脚。它侧面的石头上写着“仙迹”两个字声迹”字是用手指划出来的,可“仙”字是凿刻成的。由脚印往北上去,就是仙迹岩。岩洞在穿云岩东北的山崖之上、在上岩的东隅,洞口也是朝向东南,外边也很高大明朗,在洞中放置了老君像。洞内钟乳石柱倒垂,分隔为两层,好像是衙门大堂的后边,陈列着窗格状的屏风,分隔成内、外室的样子。洞中岩石上通着两岔洞,都不深,可玲珑小巧有余。徘徊了很久,雨霏霏不止,仍从仙迹石走一里,到达道观前。告别了道士和道童,‘就向南行二里,到了十里铺。十里铺在斗鸡山西边,在府城通往平乐府的大道上。由铺南走进灵鼓石坊,向东走上岔路,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