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塘。二里,穿越到水塘的北边,先有一条小溪自西往北流,从古鼎流来,横向涉水过去;又有一条大溪自南流向北,就是赤龙岩山前的溪水,向东流过东梁来到此地。两条溪水合流后往北流去,有座石桥横渡过去,到这里东西都是并列的山峰夹成峡谷,溪水流经峡中,这是灵寿溪。又向北一里,溪水汇成水潭,这查安灵潭,是神龙的窟穴。又向北一里,迎面有山横列,山峰半腰豁然张开洞口,我以为是真仙岩了。走到后路却转向西麓,就向东走环绕到山北,就见此山的后面又有个洞,不知与向南张开的洞中间是否相通呢?此时远望真仙岩所在的山还在它的北面,北面就是安灵溪水流入真仙岩后洞的地方。于是尽力跌跌绊绊向东沿着山麓走,姑且留下此洞等以后来探察了。向东走出山,又往北转一里,就与东梁来的大道会合。峰转溪回,这才见到真仙岩的洞口,在东北方弯然高悬,溪流从洞中向北流出,洞前有两座大石桥双双围在溪上。越过桥往西走,就向南进了洞。洞口浑圆,如半个月亮高高隆起,在当中刻去整座山的一半。洞内水陆平均分为两半,北半边是高出水面的石崖平坦宽敞,南半边是回旋的流水流贯洞中。经由北岸陆路石崖走进去几丈,石崖叠垒而起,中央的石壁横向拓展开来,又分为两条路。石壁的西侧有洞穴向南深入,而僧房在这里;石壁的东南侧,溯溪岸进入洞中幽深锁闭之处,就见巨大的石柱悬在当中,上边的如连缀着玉珠串和宝石缨络,下边的如环列着白象、青牛,稍后些的如老君端坐着,胡须眉毛皎洁,安然坐着面对石柱,都是白玉样的钟乳石溶解凝结成的,而且是岩洞之所以得名的原因了。这里的后面雄伟的殿堂却忽然幽闭起来,曲曲折折旋绕着分出许多门户,千门万窗,钟乳石愈加极尽缤纷之态,因为没有火把顾不上深入进去。它的下边溪水汇成深渊,向前奔流到峡壁,冲激着岩石发出轰雷般的响声。那隔着溪流东面的石崖上,南面与老君相对之处,溪上平平地耸成平台,后边紧靠危壁,是下层;北面与僧房相对的地方,层层楼阁高悬,外边透进淡淡的亮光,是上层,但没有鹊桥是不能过去的。后面下覆着重重石崖,穿破云天逗弄红日,怀疑那里面别有天地。
正在徘徊翘首伫立之时,而僧房中有二位客人见我独自一人入洞却长久不见出去,同僧人参慧一起进来探问。于是出来在僧房中歇息,将已过中午,参慧拿饭来给我和姓陆的吃了。不久二位客人与姓陆的都辞别离开了,参慧也打算去市中,我就随他一起去。向北走一里,路过下廓,在广化寺稍作休息。寺院古旧有一半倒塌了。又往北行,就见大江在东方,自北流向南,就是潭江,是从北方自怀远、大融往南流来的;一条小江在西面,自西流向东,就是菜琶江,从西方自丹江桥绕过老人岩,至此向东流入潭江,两条江水交叉在下廓两旁流过,道路正当两江之中。又一里,过了菜琶桥,又向北半里,进入融县的南关。南关之外,与下廓仍居室街市相望,可城墙以内却转而十分冷落。大江自北而来,绕过城东往南去,流至下廓便向东南流去。莫非是江水没有环绕,所以此城就萧条日甚一日吗?打听了去老人岩的路后,再从下廓的北边,顺着小江往西南行。向西抵达一座山峰后,见此峰石势层叠高耸,便分开荆棘登上去。来到石崖下,就见曲折陡削有千初之高,无其他旁洞,只好下来。路应当向北溯溪岸走,我误往南走入山峡,此峡是老人岩南面的支脉,又与南山相夹而成的。南山的北麓,有石瞪绕着山往上去。山下有一个圆形石穴,积了水又深又广,有和尚正在汲水。急忙赶过去问他,这才知道山上是独胜岩,而不是老人岩,距下廓西南方有一里了。我这才上山去探独胜岩。这个岩洞向北,高高缀在峰头,僧房堵塞了洞口,走入洞下,不知是岩洞了。此时暑气如火灼,有三个读书人在洞中避暑,挽留我稍微休息一下。偷偷观察到僧房后有个小洞穴,于是穿过洞穴进去。那里边又裂成一个石完样的石窍,略微洼下去,外边排列着下垂的筛慢,也有裂缝裂成窗户样的地方,只是被僧房挡住了光照,得不到明亮的光线而已。独胜岩北面有鲤鱼岩,就是古代的弹子岩。听说钟乳石柱非常多,来不及前去。下了山,太阳还没有逼近西山,便再往东北行一里,来到下廓,又向西北溯小溪行一里,抵达老人岩山下。山下有个洞向东,我急于上登,暂且放过它。于是向西沿石级上走,两侧的山崖相对束拢来,石瞪悬在两面山崖之间,道路经过这样的地方十分优美。不久钻入一个隘口,上面刻着“寿星岩”三个字,十分古奥。隘口之上,转向北上去,就是岩洞的前洞口了。原来这个岩洞一个洞有两个洞口,前洞口朝向东南,下瞰下廓,后洞口朝向东北,下瞰融县县城,而石崖高跨向东突出去,洞穿透石崖之下,前后相距不远,也是穿岩之类,可前后都设置了佛完遮住了洞口,竟使通明透亮的景致顿时丧失了。此时前洞的僧人正在剖西瓜,便拿来送给我吃。急忙从僧房侧边转入后洞,这才抬头见到盘结在空中的山顶,但后洞的僧人正去打柴还未返回,门关着无从进去。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