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边,我登上去的地方在西面,从下边望去一目了然,可在近处寻找却茫然不可见了。又冒雨行一里,向南路过安灵潭。又走半里,向西渡过溪流,就从岔道往西向着山坳走。半里,越过山坳往西行,路渐渐宽起来,雨慢慢减弱。穿过山峡出来,共一里,向南越过小桥,就是来时横涉过的小溪的上游了。仰望桥南的山腰上:有个洞向北,有路可登,急忙顺着路走。洞进去很深,没有别的岔洞,本地人在洞中造纸,纸质十分粗糙,可水池炉灶烘烤的器具全都齐备地安置在洞中。洞中虽、无人,但心知距古鼎山已不远,便就在洞中扭去衣服上的水。下山后,沿山麓再往西走,就见村庄房屋鳞次栉比,称得上是山中村落的盛况。打听所谓铁旗岩的地方,居民指点在西北山峰的半腰上。又行半里,到达这座山峰的东南麓,见到山腰上岩石裂隙层层现出,我以为是了。在左右找不到路,为此往返了四次。随即就又往西走,才见半山腰洞高悬在上,楼阁紧靠在前,但在左右始终找不到路。再往返了很久,遇到个钓鱼的儿童为我在前领路。原来那小径就在山下,入口处被水淹没草丛覆盖着,所以茫然不能辨认出来。略上走马上遇到层层石阶,有大树横卧在石阶旁,上面丛生着木耳,下边结着灵芝,当时急于进洞,来不及细细查看。及到岩洞时,却见岩洞的门双双掩着,用绳子结了个扣,知道僧人不在,可雨仍在倾泻,为此推开门进去。这个岩洞向南,正与百步塘南面的陆垅山相对。大体上岩洞前方古鼎村所在之山矗立在左边,沸水岩所在之山屹立于右边,岩洞悬在山腰上,洞口圆圆的无阻碍,而楼阁排列于内。洞内不怎么宽广,成群排列着神像,向右转去宏大开阔却很昏暗,几丈之内,也就回环曲折没有别的岔洞可入了。洞内的景观虽缺乏奇伟的瑰丽,可洞中的景致,颇富有掩映的情趣。铁旗的名字,那是以山峰著称的,不是以洞著名的!环视僧人的炊具,在向右转的洞中,而卧具蚊帐设在前边的阁中。因而登上楼阁,脱去衣服绞水并挂在窗口上,取来和尚留下的衣服遮身以等待他。过了中午,望见山下有一个和尚,戴着斗笠拨开茅草上登,随后很久不到,原来是采木耳装满了竹筐,所以迟迟不到。初到时,因为我擅自开了他关着的门,语言脸色都十分傲慢。我告诉他因为远道而来遇上下雨,不得不进来等着给饭吃。起初他用无米又无柴来推辞,我事先窥见他的瓦瓮里有平素储藏着的粮食,不直说揭穿他,强逼他必得烧饭。做饭之后,我凑过去与他讲话,话一说便合拍,不但煮米供饭吃,而且煮木耳作菜,又找来木柴烤衣服。〔这个和尚爱讲充满禅理的话。是楚人。〕吃过饭,拿钱酬谢他,又不接受。此时雨慢慢停了,我因而打听了龙岩所在之处。这个和尚刚住进山里,错把沸水岩当作龙岩,指点我往西南进山。我起初不知道,按他的话走,半里路来到山下,山下有个水洞朝向东北,积水非常满,而洞内水声空洞洞的,山东面又是这样,大概山下中间都是空的,而水满满的积在里边。不过我听说龙岩在半山腰,因而望着高处上登。此山上面岔出两峰,中间陡削高千初,西面在削崖之下有个浅穴,东面在侧峰的侧面有道夹缝,踩着荆棘拨开搜寻,始终没有贮着水的高洞。只好下山,但仍不知这个岩洞是沸水岩不是龙岩。往东半里,赶到古鼎村。望见村子后山上有向南张开的洞,一个又高又窄上边隆起,一个圆窍并峙,私下想来这处奇景不可错过,立即从岔道向东上山。上边隆起的洞,里面如楼梯一样上升,而洞前有一块下垂的岩石挡在洞口,向东穿过去是平台,下去从平台前往南就进入并峙的圆窍;圆窍里边,如内中挖空的圆屋子,而洞内有一块突起的岩石盘踞在中央。此时也仍把沸水岩当作龙岩,不再知道此地可找到别的龙岩了。下山后,仍由村北的原路过小桥,就见溪水暴涨,桥身淹没在水下有二尺多,用伞拄着探测深浅才得以渡过来。心想这条小溪如此,如是灵寿溪的石坝,水流高涨水势汹涌,必定难以涉到东面。适好有当地人拿了竹笋回归古鼎村,向他打听,答:“大溪确实难涉过去,不过也不必涉水。越过岭走到溪边,立即顺溪流往北下走,要涉的只是一条小溪,就可绕到老君洞的左边。”我听到这话十分欢喜。原来不但可以避免涉水,而且可以找到安灵潭以北流入洞中的源流,正是我心意中的事,便按他的话走。越过山坳,到达来时涉过的安灵潭西侧的堤坝,就见水势汹涌,实在不是揭起衣服所能涉过去的。于是马上顺溪左往北行,一里半,走近隔溪横列的南洞,溪流于是向西转去。又环绕西面一座独立的山峰,从它的西麓转到北面,向东便能赶到老君岩后洞了。路到了这里全部覆盖在深深的茅草间,无法测知虚实,唯有望着山峰根据方位赶路。共行二里,见灵寿大溪已向东流去,不能阻挡我了;可西山夹谷中,又有一条小溪从西流来注入灵寿溪,溪上有坝可涉过去。然而溪水仗着涨势骄横,在投鞭于溪就可断流而过的地方,不免有浸湿鞋子望洋兴叹之感。踌躇了半响,涉过溪流后太阳已西沉,便沿溪流往东走。原来此处有小径,是往北经刘公岩通到去下廓的大道的路,按方位估计里程,迂回得太多;此时暮色已经上来,我以为已在洞后,从它左侧越过山坳下走,马上可到达洞前,即便无路,攀着茅草踏着荆棘,不过一里路左右,便尽力跌跌撞撞地往前赶路。那山坳都是悬石层层深嵌,藤条刺棘交缠,陷下身子没过头顶,手脚无法施展,如倾斜漂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