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欲往驮朴招顾行,路泞草湿,故栖迟不前。
十五日雨如故。有远僧三人自壶关往驮朴,始得寄字顾行,命其倩夫以行李至郡。
十六日夜雨弥甚,达旦不休。余引被蒙首而睡,庵僧呼饭乃起。饭后天色倏shū忽然开,日中逗影,余乃散步关前,而顾行至矣。异方两地,又已十余日,见之跃然。即促站骑觅挑夫,期以十八日行。
十七日早寒甚,起看天光欲曙未曙,而焕赤腾丹,朦胧隐耀,疑为朝华,复恐雨征,以寒甚,仍引被卧。既而碧天如洗,旭日皎洁,乃起而饭。入别滕君,父子俱出,复归饭映霞。抵晚入候,适滕君归,留余少酌,且为作各土州书,计中夜乃完。余别之,返宿庵中。
译文
初四日从驮朴取道到太平府。向西南走一里,有石墙起自东面的江岸向西连接着山,这是左州、崇善县的分界线。由石墙出来,沿山溯江往南行,三里,越过一条干涸的山涧,又走四里是新铺,是个几家人的村落。江流从正南流来,陆路于是往西南转。四里,再次过了一条干涸的山涧,涧底石头很多,涧上有座倒塌了的桥,叫冲登桥。〔桥以内有城堡。〕从此向南上走,盘旋爬升在冈峦土阜间三里,再次与江流相遇。江岸上有个几家人的营房,叫崩勘。又向南五里,转过一个山嘴,〔它后面的山中有个村庄叫驮竺。〕绕过它的东垂,就沿着山南向西行,在这里回绕的山崖连续不断,上面的崖壁非常陡峻挺拔,下边的岩石十分玲珑精巧。二里,路南又突起一座险峰,于是走入山中的峡谷。回绕在峡谷中又向西走一里,转向南二里,登上媚娘山。此处峰峦四面合拢,中间悬着一座土山形成的山脊。越过山脊往南下走,向东南三里,路旁有个圆形深坑,〔名叫龙井。〕向下探坠五六丈,四周直径大三丈,全是纯石环绕成的坑壁。沿悬缀的石瞪往下坠,下面底部十分平坦,东北方裂开一个洞口,穿过洞口进去,洞内水声潺潺,路便昏黑下来。踏着山崖摸着石缝走,脚下忽然深不可测。很久后,渐渐开始有亮光,回头见进来的地方,一根细石柱好似碧绿的竹笋,耸在洞中间,上下相连,旁边有石板平架着,薄如云片,声音如同敲击铜柱。至于这个洞,虽然不怎么宽大却很奇妙,在路旁见到它,也是奇异之事。深坑上方有座亭子,将要倒塌了。自驮朴走陆路到太平府,就见到有冈峦山坡盘绕,四周环绕中央下陷,深的形成陷阱,浅的垦成田,上下之处是不同的洞穴,都是深坑。大概其他地方的水都是绕着峡谷流出去,必定有一处泄水的水口,唯有此地露出地表泄水的山涧非常少,水都从地下渗透出去,洞穴竖直下坠的,下陷无底;通向四旁的,则底部平坦可以种植五谷。路旁大都四处皆是。唯有龙井陷下去仍有底,所以得以坠下去观玩。由此向西南出山,又走四里,而江流自壶关东垂向北流到这里。溯江再向南行二里,升登在山冈土阜间又是二里,抵达壶关。关内旧时唯有守关的宅院四五间,今天有位菜斋老和尚在左边建了映霞庵,又在后边盖了个施茶的亭子。我下午到了庵里,便留下来歇在庵中。〔菜斋,是北方人,年纪有六十一岁,参观访问已走遍海内。所吃的东西唯有淡菜两钵盂,不吃一粒米,见此地荒凉冷落,特意建庵接待众人,停歇在庵中吃饭的人有几十人,虽然这些人呆了很长时间,但菜斋仍供茶水,毫不吝惜。菜斋的法名叫如喜,徒弟名叫海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