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粤西游徐霞客游记记二十七(5/7)

,假使坐守其中被困的日子久了,能够没有涸辙之鲜的忧虑吗?我对当地人说:“守卫险阻出奇制胜,应当以齐心协力抗敌防御为上策;如仅仅躲避在这里,乃是下策。”那些人“是是”地辞谢而去。这个洞高高张开在路旁,远近都看得见它,唯有州城背对着,反而看不见。我西游所登的岩洞,险峻之势应当以这个岩洞为第一。贵溪的仙岩,虽然悬在空中俯瞰溪流,然而洞中非常狭窄,赶不上这个岩洞空阔,可是有水却是以仙岩为上。我返回到客馆吃饭,客馆里的人这才取出马牌来招集差夫,又不能成行。

二十六日早餐后,得到两乘轿子,〔十个轿夫。〕由州衙前向西行。半里,有小溪自州城后山侧旁流出,往北注入大溪,涉过小溪。又向西走半里,大溪也从西南方的山谷中流来,又涉过大溪。于是溯溪流向西南行一里,到这里石山重又攒聚回绕成峡谷,又有一条小溪自南边来注人。仍溯大溪行,屡次涉过左岸涉到右岸,有七里路,越过一座山冈。山冈南面有溪流阻住,北面依傍着陡峭的山崖,用石块垒成营垒,设立了隘门。过了此地就在溪南开始见到土山,与西北面的石山对峙往西延去。四里,于是涉过溪水向南登土岭,一里,登到岭上。又往西南下行一里,旋即转向东南走一里,又转向西南,仍走入石山聚合之中。一里,山峦回绕山坞开阔,田地一望无际,数十家紧靠南山,这里叫东村。于是向西南行走在田野间,三里,便向西穿过石山山峡。上登的路不多,但石骨嶙峋,两侧石崖双双合拢过来,共走一里,连登两道石脊,这才下走。上少下多,共一里,仍穿越在石山山坞中,到了这里有小溪,都往南流去了。东村的水流已向南流去,似乎还仍是向北转流进州城西边的大溪中。从那两道石脊的西面,那里的水流全部往南流入安平州的西江,就是所说的逻水了。山脉从此处山脊向南延去,山峰攒聚山崖高突,缠绕成丛十分坚实,往东南在安平州东北境通利江、逻水两江会合处到了尽头。由安平往西北到达下雷州,只有两天的路程;由安平向东北从龙英州到达下雷州,将近四天的路程,共绕了几百里路,都是由于这支山脉山峰成丛杂沓,所以迂回到此地。〔安平州向西北到达下雷州,全部经由交夷边界上走。当时担心出现盗贼,人们砍倒树堵塞了道路,所以由这里绕道。〕又往西南行四里,在骚村吃饭。四面群山环绕,中间有三间架高的茅草屋。登上茅屋饮酒,吃完饭已是下午了。向西行一里,再登山峡、爬石瞪半里,平缓地在峡中行半里,这才一直坠峡而下。上少下多,共走一(缺字。)路上的石瞪与涧水争夺山石。下到山坞中,又向西南一里,再与土山相遇。于是向西沿土山而上,不久转向西南,共走二里,越过山冈。山冈东南隔着山坞处都是石峰攒聚,如像碧绿的波狼千万层;山冈西北面却是土山高高围着,有石峰盘踞在土山顶上。沿石山顶西面的山崖向北稍稍下走,又上登后面一重土山,共一里,顺土山的南侧平行在山腰。又向西南一里,便越到岭上翻过山北面。于是向西北行走在土山峡谷中,峡谷东北都是土山高高地盘绕回合,而西南的缺口中再次见到石峰陡削耸立。一里,再转向西南,下到峡底,这里的水流都是从北山流向西南去,这是逻水的上游。过了河水,有条岔路向北上登山冈,山内是三家村。此时天色已晚,村里人在冈头上望见我们,都来帮助轿夫替换他们。又向西南走一里,直达远处望见的石峰下,涉过一条小溪上岭,找到郎头的茅屋,这是安村,为我烧饭煮蛋供餐。这一天走了三十多里路,山路又长又艰辛。连日来特别晴朗,中午可穿夹衫,可五更的寒气酷冷彻骨,不亚于我们地方,这才知道冬、夏寒暑的气候,南方北方不分,而且两广的温暖,都是因为离太阳近的缘故。试着观察,一下雨就冷,深夜便寒,难道不是由于没有太阳吗?天气冷热与地气无关可想而知。

我家乡吃冬瓜,常常不理解它命名的含义,以为瓜都是在夏天成熟而它唯独用“冬”来称呼,为什么呢?来此地便是吃的瓜、收获的瓜,都是合季节的物产,这才明白我们地方种的冬瓜,应当是从此地传去的,故而仍旧沿用它的名字罢了。二十七日黎明,吃过饭动身。仍向东下岭,由溪水西岸沿岭北的山坞向西行。此处多年耕种的田地盘绕在山谷中,十分富庶,而村落散布在山坞之间,依傍在山崖之下,是龙英州西境的富饶区域。一里,路北都是土岭,山坞南面石峰很多。沿土岭南麓慢慢上走一里,越过土岭的西隅,岭旁马上有三四座石峰夹住土岭突起,路经过石峰之间。转向北行半里,又向西下行半里,在这里四面环顾都是回绕的土山了。向西涉过小涧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