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霏霏。我命令随行的挑夫用盐换米来做饭。我拿名帖去南面的寨子索要差夫,杨国贤躲避着不出来,推托说与上司不合,不敢派夫,只同意派两三个人护送我出境。我吃了饭便等候着他们,护送的人不来,只好雇了挑夫分别担着行李,从旧司向北越岭前行。共走三里多,下行到饿鬼桥,有条小河自东北流向西南,小石桥横跨在河上,盗贼常常在此横行。又往北二里,越过山岭,已是上司境内。下岭行二里,有个村庄在西面山坞中,而路东面有枫树面对着它。又向东北越岭走二里,有个村庄在东面山坞中,村前群山环绕成壑谷,中央下洼垦为农田。村子紧靠东面的山峰,有石崖位于村后;路顺着西边的山岭走,与村子隔着土垄相望,这才敢对着村子歇歇肩头。又往西北越岭行二里,转向西行,到这里山峡十分开阔,南北两山相对,南山下村庄居民十分稠密,沿北山有条大路紧傍着。西行五里,路再次往西北越岭。大体上此地的大山在东北方,路全是沿着山的西南面上行,虽然有上有下,不过上山多下山少,都是透透巡渔上升的路。又向西北走二里,越过山岭。路北有山峰,回绕绵亘层层叠叠,俨然如天上盘旋着的龙状发髻。山崖半腰上有个洞,洞口向西、数十家人依傍着它。路于是转向北,又是一里,越过山峰的西冈向北下行。西冈,是大山的分支向西突出形成盘绕的发髻状山峰,峰下横着的山冈向西延伸形成的。西冈之北,山势又形成东西排列的门扉。北望西面一列山,一块圆石高插在峰头,矗立的样子似擎天之柱,它北边石崖回绕杂沓,便是上司治所依托之处了;东面一列土山,就是路顺着行走的山。共往北五里,道路与西面矗立的石柱相对。又向北二里,忽然山雨暴降。挑夫停下担子,各自拉个斗笠遮雨,我打着伞也遮着一副担子。急然有四个人拿着飞镖背负弓弩,腰挂长剑,箭囊中盛着箭矢,从后面急奔而来。两人奔到我的伞下,一人赶去顾仆伞下,一个跑到挑夫斗笠下边,全都勇武健壮凶狠狰狞,似来避雨,又似来挟持。我非常恐惧。问我前往何处,我回答去都匀。间我要烟,我回答不抽烟。许久,雨没停可雨势稍弱下来,我讲:“可以走了。”那些人也说:“可以离开了‘”我以为是将一同往前走的样子,到我动身时他们却又停下来,我益发明白他们必定不是好人。不过进了他们嘴里却不咽下去,他们的心肠仍然还是好的。再往北半里,转向西又走一里多,有处军营位于两列山夹峙之中的土阜上,壁垒崭新整齐。由此下又西行一里,进入上司南门,有土墙环绕着,门内就是住宿的释馆。〔江西人。从下司到此地,居民的房舍中土屋和干栏式楼房各有一半。〕此时雨过天晴街道还潮湿,我踩着湿鞋子,就经由街上往北转向西走,有个巨大的水塘,西边筑了堤修成堰塘,堤上砌成驰道十分宽整。又往北走半里,直达囤子所在之山的东麓,向北进入一道门。有一线石缝在东麓下,在它的尽头,凿了个孔如钵盂一样大,深一尺左右,可贮水一斗。囤子上下的人都用瓦盆等着舀水,声称这水甘甜清冽,与别处的水迥然不同。我舀了点尝了尝,果然不假。由这里沿囤子所在的山麓转入北面山峡中,峡中居民很多,都是头自的心腹;又用竹子编成粮囤架在峡中,分别把粮食贮藏在其中。由北面的山峡向西行,很快走入囤子后方,有条山脊自西北而来连接着囤子,那是囤子联结的关键之处。山脊东面的峡谷中,有个山洞紧依着囤子所在的山麓,洞口向北,十分狭窄却很深。有两个人将要上囤子去,我问道:“此洞深不深?”说:“这个洞不深。上到囤子半山腰,有个大洞很深而且有水,必须拿火把才能进去。”由下边抬头眺望,囤子上居民房屋层层叠叠,只有土司居住的三四层房屋,都用瓦盖顶,用白土粉饰。囤子险要而居屋整齐,反而超出南丹之上了。我于是跟随那两人沿石阶遂级上囤子去,那石阶非常陡峻,但开凿敷砌得宽阔平整。竭力跌跌绊绊向上登,共半里,折向东,有楼三间横跨在路中间,这是囤子半山腰的关隘了。山洞在中间一间楼房的后边,前面被楼遮住不能见到。有男女各一人,在中间一间楼下烧火做饭。那二人指点我入洞,便登上囤子去了。我向做饭的人要了火把,楼后就是猪窝马圈。踩着污物下洞,洞口向北,洞势下洼直坠而下,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