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滇游徐霞客游记记十三(2/7)

一里,其峡有自南者,下就涉之。其之侧,有窞dàn坑如半匏hù即葫芦,仰东崖下,涵一盂,不不竭,亦潴之静而有常,不与俱汩者也。涉细西上,逾坡半里,有植木为坊者,上书“黔府官庄”西下半里,有数家在坡北,其壑亦湾环而北,中有田塍数十畦,想即石峡之上,得如线,遂开此畦,所谓“黔府庄田”是也。时诸僧未及携餐,令其徒北向彝家觅火。余辈随大绕其南而西,一里,又有木坊在西坡,书亦如前,则其西界也。从此西下,又涉一枯涧,遂西上岭,其上甚峻。前乞火僧携火至,而不得泉,莫能为炊。上岭二里,盘峡而西,又半里,转而南,半里,一坪北向,环洼中亦无,余乃所携饭分啖之。

随坪稍南,半里,复西上,其上愈峻。二里,登冈,以为逾岭矣,而不知其上乃东垂之脊也。望西尖尚在其北,隔一坑甚遥,西尖又有南北二横山亘其两,又自成一界焉。从脊向西行二里半,又南转峡上,循而环之,又西北上,再陟峻岭。二里,登冈,又以为逾岭矣,而其上犹东垂之脊也。又从脊西向行,于是脊两旁皆坠成南北壑,壑蟠空于下,脊端突起于外,西接横亘之界,树丛石错,风影飒飒动人,疑是畏途。

初七日土人言,自炉往独木桥,路止四十里,不及官庄来三之一。余信之。时顾仆奄奄,诸僧先饭而去,余候顾仆同行。是早翳如昨,西望炉大村行。半里,渡一北溪,又西一里余,直抵西界山麓。又有一溪颇大,自南峡中来,渡之,北上崖,即炉大村也。其溪环村之前,转而北去。

一里,始及其麓,其坞乃南北大开,中有溪界之,望见滇西有大聚落,是为炉。时诸僧已饥,且日暮,急于问邸,遂投东麓下草庐家宿。

陟南坡一里,见溪东又盘曲成田,倚东山为坞。由坡西南行一里,下坡,溪自北而南,乃横涉之。登其西崖,则见所涉之北,其溪复自北来,有支自北峡来者,小也。从崖西行,已复逾溪之南岸,溯溪上。溪在北峡,有数家倚其南冈。

村聚颇盛,皆瓦屋楼居,与元谋来诸村迥别。

时肩担者以陟峻难前,顾仆以弱不,余随诸僧后,屡求其待之与俱,每至一岭,辄坐待久之,比至,诸僧复前,彼二人复后。余心惴惴,既恐二人之久迟于后,又恐诸僧之速去于前,屡前留之,又后促之,不胜惶迫,愈觉其上不已也。

辟一界,有尖山独耸,路其间,乃望之而趋。西向渐下,三里,抵坞中,有自南峡中来,至此绕坞东北去。其而阔,路北数十家,倚河东岸。由其南渡河而西,其木棉萁(jī树)有一丈余者,云两三年不凋。有枯涧自西来,其中皆沙没足,两傍俱回崖亘,夹峙而来,底无滴,而沙间白质皑皑,如严霜结沫,非盐而从地,疑雪而非天降,则硝之类也。路当从涧底直,诸僧之前驱者,误从南坡蹑岭上。上一里,见其路愈南,而西尖在西,知其误,乃与僧西北望涧底攀崖下坠。一里,复循底西行,见崖上悬金累累,如弹贯丛枝,一坠数百,攀视之,即广右所见颠茄也。

从其中西行二里,北峡两崖对竦sǒng耸,石突如门。其北崖石半有环其腰,土人架木度,引之南崖,沸悬度于上,亦奇境也。路循南崖之腰,盘崖西下,又半里,则其溪又自南而北,南北俱削崖峙门,东西又危坡夹堑,

《志》云:“枝中有白浆,毒甚,土人炼为弩药,著立毙。”行涧底二里,其底转自西北来,路乃从西南蹑岭。一里半,盘岭西,又一里半,西南下坡。其开壑湾环而北,涉壑底而西,不见有。半里,循西坑,见石峡中有潺潺,其峡甚亦甚微。

从脊行三里,复从岭西上一里,遂陟横亘南山之北巅。其巅与中突之尖,南北相对,上有石叠垣横界,是为元谋东界、大姚西界,即武定、姚安二府所分壤也。路由其间,登巅之绝,则有盘石当,于是从南横之巅,南向陟其脊,东瞰元谋,西瞰炉,两界俱从屐底分坞焉。南行脊上二里,西向下二里,路侧渐坠成峡,石坎累累,尚元滴。历石坡直下,一里,抵峡中。峡西又有回冈两重,自东北而蟠向西南。

于是涉峡盘冈,再逾坡两重,共七里,乃西南下岭。

其西复有山斜倚,循其东麓西南溯行,三里,逾一东突之坡,乃南下。半里,涉坞,一里,又南涉坡而上。其坡自西而东突,与北坡东向,环成中坞,溪北注于前,田塍环错于内。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