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下诸徒辟为丛林,今名碧云者也。余前已访幻空返,忆阁间有陈郡侯天工诗未录,因再过录之。师复款谈甚久,果饷之榻间。阁两旁俱有静室旁通,皆其徒所居,而无路达西来寺,必仍下碧云。由山门西盘崖坡,又一里半,北上半里,抵
足,则陕西僧明空所结庵也,今名西来寺。
其支自兰陀南来,至迎祥转而东,横亘于悉檀寺之前,东接内突龙砂兜黑龙潭于内,为悉檀第一重案。其内则障狮林之,东向龙潭;其外则界旃檀之
,合于龙潭下
,而
从义轩庐又南向“之”字下,一里余,过天香静室。天香,幻住庵僧也,其年九十,余初上觅莘野庐,首过此问者。又南一里,过幻住庵,其西即兰陀寺也,分陇对衡,狮林之
,界于左右,而合于其下焉。又南下一里余,二
始合,渡之即为大乘庵。
其间径转崖分,缀一室即有一室之妙,其盘旋回结,各各成境,正如莲一朵,
分千片,而片片自成一界,各无欠缺也。
前环疏竹,右结松盖为亭,亦萧雅有致,乃少憩之。遂还宿莘野楼,已暮矣。
既午,有念诚师造其庐,亦邀过一饭。兰宗乃辍所炊,同余过念诚。路经珠帘翠
下,复徙倚久之。盖兰宗所结庐之东,有石崖傍峡而起,
数十丈,其下嵌
而
,
自崖外飞悬,垂空洒
,历
纵横,皆如明珠贯索。余因排帘
嵌
中,外望兰宗诸人,如隔雾牵绡,其前树影
枝,俱飞魂濯zhuó魄,极罨yǎn覆盖映之妙。
,幻空师结庐也。
悉檀法眷。
以余品之,明空犹俗僧也。
真武阁倚足,其下曲径纵横,石级层叠,师因分箐为篱,
石为台,就阁而憩焉。
既饭,复自寺西循崖而去,二里,崖尽而为峡,即仰亭之上也。先是余由绝
经此下,遂从大
迦叶寺,不及从旁岐东趋罗汉
,然自迦叶寺回眺崖端,一径如线痕,众窦如云盖,心甚异之,故不惮其晚,以补所未竟。然其上崖石虽飞嵌空悬,皆如华首之类,无可
者。乃返,从西来、碧云二寺前,东过旃檀,仍
狮林,至白云龛下,寻玄明
舍。误
其旁,又得一龛,则翠月师之庐也。
其下即为小龙潭、五庵,已在悉檀寺右廓之外,而冈陇间隔。复逾涧南过迎祥寺,乃东向随涧行,一里,抵寺西虎砂,即前暗中摸索
也。
北京、陕西、河南三僧,俱以地名,今京、陕之名几并重。
由涧南东向循之,半里,折而南,复逾涧东南下,一里,过无我、无息二庵。
别兰宗,南向下之字曲,半里,又义轩庐。义轩,大觉之派,新构静室于此,乃狮林之东南极
也。其上为念诚庐,最上为大静室,即野愚所栖,是为东支。莘野楼为西南极
,其上为玄明
舍,最上为
极所构新庐,是为西支。而珠帘之崖,当峡之中,傍峡者为兰宗庐,其上为隐空庐,最上为念佛堂,即白云师之庐也,是为中支。
其名之重,以张代巡凤翮同乡,命其住持绝迦叶殿,而沐府又以中和山铜殿移而畀之,故声誉赫然。然在
而与河南僧不协,在西来而惟知款接朝山男妇,其识见犹是碧云诸徒
等,不可望幻空后尘也。然其寺后倚绝
,云幕霞标比喻
远,屏拥天际,巍峭大观,此为第一。寺西有万佛阁,石
下有泉一方,嵌崖倚
,
四五尺,阔如之,潴
中涵,不盈不涸。万峰之上,纯石之间,汇此一脉,固奇,但不能如白云龛之有
而
,垂空而下,为神异耳。观其
,不甚澄澈,寺中所餐,俱遥引之西峡之上,固知其益不如白云也。寺东有三空静室,亦倚绝
。三空与明空俱陕人,为师兄弟,然三空颇超脱有
气,留余饭其庐,已下午矣。自西来寺东至此,石
尤竦峭,寺旁崖迸成
,其中崆峒,僧悉以游骑填驻其中,不可拦
,
为怅恨。又有峡自
剖洼而下,若云门剑
,嵌隙于中,亦为伟观。僧取薪于
,俱自此隙投崖下,留为捷径,不能藉为胜概也。
崖之西畔,有绿苔上翳,若绚彩铺绒,翠滴,此又化工之
染,非石非岚lán山林中的雾气,另成幻相者也。崖旁山木合沓,琼枝瑶
,连幄成
,杂
成彩。兰宗指一木曰:“此扁树,曾他见乎?”盖古木一株,自
横卧丈余,始直耸而起,横卧
不圆而扁,若侧石偃路旁,
三尺,而厚不及尺,余初疑以为石也,至是循视其端,乃信以为树。盖石借草为
,木借石为形,皆非故质矣。
初三日晨起,饭。荷行李将下悉檀,兰宗来邀,竟山中未竟之旨,余乃过其庐,为
盒
餐,遍征山中故迹。
东半里,饭于念诚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