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青莲界。洞左边药灶碑板都在,但没有字、没有人。荆棘萝草四处覆盖,无法询问是什么人的未竟之业。右边又有像象鼻外垂形成的门,穿门往南,又有如轻纱悬空高卷的屏嶂。屏嶂的右边,上面的崖石间有高大开阔的洞,下面的崖石就是那两个僧人居住的地方,但石阶断绝,上下都无路可通。
于是仍然从青莲界走出东峡谷,再上半里,就走到崖石、峡谷的尽头,山腰平地开阔。又有泉水从南坳往东流出,沿平地流,从崖石右边坠落;又分出一股在平地土埂间潇绕,坠入崖石左边。崖石位于其中,水流灌灵洗窍,就形成奇异的幻景。沿平地边溯流半里,向北进入峡谷,峡谷中的水流,向南倾泻。溯流一里,沟涧形状没变,但有巨石正处其中,巨石下面,则涌水成流;而巨石上面,只有砾石堆在涧中,绝对没有水痕。又溯枯涧往北走半里,道路中断,茅草遮蔽,因为这条沟涧从西边峡谷过来,道路应当往北去。于是往东踏上岭,攀崖穿棘,又走半里,走到从南边伸来的路上,于是顺路往北走。半里,往西穿过一道山坞,又登陇往西走,有岔路,进入西南边峡谷中的较小,直北而下陇的较大。我心里明白直北是去南衙的路,怀疑腰龙洞在西南边的峡谷中,就向峡谷走去。半里,没有路,听到远处西北方向的山顶上有人讲话的声音,于是竭尽全力地攀岭而上,走了一里,来到从东边伸来的路上。又走了一里,见到赶牛的人,问路,原来这条是往西越脊抵达焦石炯的路。问腰龙洞在哪里?回答说:“就在这支岭的北面,但岭北没有路,必须顺路沿东边下山,折向北,到南衙,才能去到。”原来这座山的主脊,从北往南走向,山脊的西面是焦石炯,山脊的东面,一支脉向东突起,支脉的北侧正中,是腰龙洞所在处,南侧正中就是这条路。我于是怅然不快,就顺路返回。往东下一里,便就转向东北下,又一里,抵达山麓,沿山麓往北走,又一里就到南衙。南衙这个村庄不太大,背靠西山而东面对着大山坞,山坞北边起自北衙,南边抵达中坳,中部很宽。原来这一带的大坞,一共三次转折三次开阔,最北边的是北坞,坞南北走向,以北坳东边的险要之处为峡谷口;南边的就是中所屯坞,坞也是南北走向,以江阴村作为峡谷口;中所屯坞南边就是千户营、百户营坞,坞东西走向,以罗武村作为峡谷口。三道坞有一条溪流贯穿,都称为罗川。
从南衙背后往西南上山,石阶路很宽。一里半,有亭有室,位于山腰上,亭、室两边桃花、李花十分灿烂。从亭后登石阶而上,有寺,门额为“金龙寺”门内有楼坐落在洞口,这座楼前面对着平川,后面俯瞰洞底,十分美。楼后就是洞门,洞和楼都是东向,洞门悬空镶嵌而下,和江西省的石城洞极其相似。西壁上面弯隆覆盖而下面是空洞,南面与北面渐渐转成环形,只有东面可以累阶梯而下。往下五丈,一块石头突起,正当洞中,石头西边高耸而东边削下去,砌为台,在上面建亭,供奉观音菩萨。亭东面对着层层台阶,架木桥登上去,往西俯瞰洞底,积水环绕下面,沉青映碧,十分光怪奇异。急忙从桥上返回台阶,穿过桥下,沿台左边往西下,十多丈后下到水边,水嵌在西崖脚,西面宽约三丈,南北两面,渐渐抱拢缩小,但三面都是绝壁环绕,旁边没有孔,水汇聚在其中,俨然像月牙抱魄。水中深浅不一,但清澈到了极点,焕然映彩,和安宁温泉极其相似,浅处浮着绿色,深处沉着碧蓝,捧起来品尝,异常的甘甜清凉。洞因为在山腰,取名腰龙,而文雅之士为寺题额金龙,确实是神龙的宫殿。洞口如盂仰起,下面圆如石城洞,水绕三面如缺口的玉环,石脊盘在中间如同垂舌,和石城洞不一样的是石城洞旁通没有底,而此洞正中涵一汪水,水如此奇异的光亮晶莹,又不是其它的水所能比得上的。过了很久,仍然上到洞口,于是登前楼,前面楹柱后面轩廊,位置都很完备,但僧人外出,没有留下门钥匙。
仍然走一里多,下到南衙,间去松桧的路,都说来不及走到。于是竭尽全力地赶路,从南衙后傍靠西山往北走,二里,这是北衙。北衙南面有座神庙,门向东,庙后大脊之上,并列的崖石矗立在两边,小水从其中流出。庙北有公馆,市舍夹在道路两旁,很兴盛。转向东,共半里,才走完市舍,与南衙隔得很远了。南、北二衙都是银矿厂,而只称之为衙,想来是因为这里特别兴盛。往东走与南边伸来的大路汇合,又往北走一里多,市舍又夹在道路两旁,是冶炼开炉的地方。过了市舍,就往北下坡,又走一里多就到坡底,才知道南北两衙,还是山腰中的山坞。峡谷很深,有大涧水从其中流过,从北向南,这里是河底,大概是罗川的上游。有条支流从西边的峡谷流来汇合,水流较小,上面架有木桥。过桥后.又往北走,看见石桥横跨在大沟涧上,沟涧中有巨石,桥从东西两边跨在巨石上,就着巨石中间建阁,供奉观音菩萨。越过桥东,溯沟涧往北上,道路靠着陡崖,石阶环形攀登,右边陡崖,左边沟涧,下面嵌进深渊,上面崖壁陡峭。五里登上山脊平地,山头上有枯涧形成的堑沟,也有石桥横跨。过到桥北,有新建的殿,有水溢出来的池,有施舍茶的亭。我进亭吃饭,一个僧人献上刚泡的茶,说:“刚才通事和担夫在这里等了很久,前面的旅途遥远,留下话叫速去。”原来此殿也是丽江府建来施舍茶的,所以僧人因为通事命令,等候我并告诉以上的话,我急忙吃饭出发,竟忘了此地为热水桥,而殿前所流的就是热水。从热水桥旁走,又过一座石桥,桥横跨山头,和前座桥相同,桥下有小水,往西流入巨涧。过桥,从中脊向北走,东西都有大山夹着中脊。西部的大山,从鹤庆府南伸来,到七坪主脊,直南高高纵贯在河底西南,为鲁摆;从七坪往东延伸,分出支脉南下,就是这道中脊与东部的山,所以此中脊的北面,又名西邑。因为西邑和鲁摆都是地名,二山各自靠近两地,于是界坊就用地名命名了。中脊与鲁摆主脊夹成西峡谷。这是河底的水流出之地,大概发源于七坪南。在中脊上走十里,脊东又盘绕为中洼的坑,中脊悬立在西峡谷和东洼坑之间,狂风西起,像要把人卷走。又走三里,于是往西北上岭,一里,又踏着岭往西走,半里,于是往西北下。一里到坞中,这是七坪,就是所越过的中部之脊,和西部大山夹成的坪,为河底的最高处。从坪中往北走二里,才是所过之脊的隘口。脊南有两三家人住在路旁,脊西有村落傍靠着山,桃花李花十分灿烂。这时太阳已经下落,距离松桧还有二十里,急忙越过隘口往北走。五里,稍稍走出西部,大山如故,而东部也渐渐夹成洼地,洼地中石穴下陷,每一个都像陷坑,或者像陷阱。道路顺东边山脊走,又数里,有几家人住在北峡谷口,名金井村,于是省悟到先前累累下陷的阱,都被称为金井了。隘口桃花夹村,嫣然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