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滇游徐霞客游记记二十七(2/7)

殿东向,大云堂在其北。

已乃由寺后西向登岭,觅波罗岩。

遂从旧五里,过第一潭,随而前,观第二潭。其潭当夹门束之内,左崖即横于上,乃从潭左攀蹬隙,上桥,逾东岭而下。四里至穹之坪,望西涧之潭,已无人迹,亟东下沿溪,三里至休。何君辈已去,独留顾仆守饭于此,遂啜之东。三里半,过阮墓,从墓右下渡涧,由涧南东向上岭。路当南逾岭,乃为通间;余东逾其余支,三里,下至东麓之半。

二里,登岭,乃循岭南西行。三里,乃稍下,度一峡,转而南,松桧翳依形容树木掩映之状,桧:guì,是一常绿乔木,净宇指空明净下,是为宕山,而通寺在其中焉。

经大街而北,过鼓楼,遇吕梦熊使者,知梦熊不来,而乃郎他的儿,乃即“他”已至。

时余与何君乔梓骑而行。

以暮不及往。

其前有龙女树。

此僧自云南朝,以白、茶树献,皇帝临轩见之,而开,遂蒙厚眷。后从大江还故土,帝亲洒天葩,以江行所过,各赋一诗送之,又令诸翰林大臣皆作诗送归。今宸翰原意指帝王殿,后作为帝王代称,这里代指朱元璋已不存,而诗碑犹当时所镌者。

波罗岩者,昔有赵波罗栖此,朝夕礼佛,印二足迹于方石上,故后人即以“波罗”名。波罗者,乃此方有家人之称。其石今移大殿中为拜台。

盖三塔、通,各有僧庐三十六房,而三塔列于两旁,总以寺前山门为通随崖逐这里为随之意林,各为一院,无山门总摄,而正殿所在,与诸房等,正殿之方丈有大云堂,众时何君辈不知止于何所,方逐房探问。

无从竟升。闻清碧涧有路,可逾后岭通漾濞,岂尚当从涧中历块耶?

僧为瀹茗设斋。

树从三四大株,各三四丈,叶长二寸半,阔半之,而绿有光,白,大于玉兰,亦木莲之类而异其名。时亦已谢,止存数朵在树杪即树梢,而不可折,余仅折其空枝以行。

于是东下坡,五里,东,有二小塔峙而夹;所,即龙尾关达郡城者也。其南有小村曰上睦,去郡尚十里。乃遵北行,过七里、五里二桥,而大理郡城南门。

寺后有登山大二;一直上西北,由清碧溪南峰上,十五里而至小佛光寨,疑与昨清碧溪中所望雪痕中悬相近,即后山所谓笔架山之东峰矣;一分岐向西南,溯寺南第十九涧之峡,北行六里而至波罗岩。

中一房曰斑山,乃杨升阉写韵楼故址,初闻何君止此,过其门,方建醮设法于前,知必不在,及不问而去。后有人追至,留还其房。余告以觅同行者,其人曰:“余知其所止,必款斋而后行。”余视其貌,似曾半面半陌生,半熟悉,而忘从何,谛审之,知为王赓虞,乃卫侯之,为大理庠生庠xiáng学校,庠生即学生,向曾于大觉寺会于遍周师者也。今以其祖母忌辰,随其父来修蔫于此,见余过,故父相谂shěn知悉,而挽留余饭焉。饭间,何君亦令僧来招。既饭而暮,遂同招者过大云堂前北上,得何君所止静室,复与之席地而饮。夜月不如前日之皎。

时已下午,腹馁甚,乃亟下;则负刍之樵,犹匍匐箐中。

牧者指,须西南逾脊乃得,复折而西南上跻,望崖而登,竟无路可循也。

李中谿《大理郡志》,以奎章指皇帝手笔不可与文献同辑,竟不之录。

十三日与何君同赴斋别房,因遍探诸院。时山鹃盛开,各院无不灿然。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颇佳,炒而复曝,不免黝黑。已正殿,门亦宏敞。殿前有石亭,中立我太祖皇帝即明太祖朱元璋赐僧《无极归云南诗》十八章,前后有御跋。

涧底细,不及清碧,而内峡稍开,亦循北山西。又一里,北山有石横叠成岩,南临壑。壑之西南,大山前抱,如屏天,而尖峰齿齿列其上,遥数之,亦得十九,又苍山之而微者。岩之西,有僧构室三楹,前叠石明净,引一龛贮岩石下,亦饶幽人之致。僧瀹茗炙面为饵以啖客。久之乃别。

离寺即无树,其山童然。一里,由岐向西南登。四里,逾岭而西,其岭亦南与对山夹涧为门者。

然其文献门中亦有御制文,何独诗而不可同辑耶?

从旧路六里,过大云堂,时觉宗相待于斑山,乃复而观写韵楼。楼已非故,今山门有一楼,差可以存迹。问升庵遗墨,尚有二扁通“篇”,寺僧恐损剥,藏而不揭也。僧复斋,吞一盂而别。

北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