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阁援石独上。
既渡其西,复涉其东,四里余,有自东峡
,西与南下之涧合,其
始大,而峡愈
东崖,直瞰
而西,路乃渡而循西崖下。南
隘,已昏黑。稍上坡,共二里,有一二家倚西坡上,投宿不得。又南,两崖愈凑,三里及之,复渡溪东,则数家倚东崖下,是为太平铺,乃宿其敝楼。
《志》,是
为九渡河,沿山绕
,上跨九桥者是。其下
与双桥河合于黄连堡东南,
胜备江。
余从峰东瞰笔架山之下,有
悬捣涧底,其声沸腾,其形夭矫,而上下俱为丛木遥罨,不能得其全,此即石门之源矣。又从外岭北行,见其北又分支西下,即漾濞驿北之岭,西尽于漾濞桥者也。
余乃就木桥东买蔬米,即由此度,不及北向铁桥度,其中始觉汤汤,倍于洱。西向又有一峡自西来,是为永平
;望大坞北去,亦数里而分为二,而永昌大
,则从此而西。
又南二里,其峡中平,而忽分南北。始知其脉由此峡中自西而东,度其上所逾夹隘,乃既度,而北突之峰,非南来之脊也,盖此脊西北自罗均山分支,东南至此,降度峡底,乃东突崇峰,由其北而东下者为横岭,而东尽于白木铺,由其南逶迤南去者,东挟碧溪江,西挟胜备
即碧溪江,而尽于两
会
,是其脉亦不甚长也。
又北六里而返药师。
时雨已复霁,由旧路转北而下,三里,至玉峰寺旧址。
层累而上,登一,复起一
。
《志》:剑川
为漾,洱海
为濞,二
合
故名。今此桥去合江铺北三十里,驿去其北亦十五里,止当漾
,与濞
无涉,何以兼而名之耶?岂濞
非洱海,即
苍后
之别
耶?然余
:
丽江府南者,皆谓之漾。如漾共发源于十和之中海,经七和下鹤庆,合东西诸泉而
,故曰漾共。此
发源于九和,经剑川别而南
,故曰漾别。则“别”乃分别之“别”,非
鼻之“鼻”也。然《一统志》又称为漾备,此又与胜备同名,亦非“濞”字之一征矣。
二里,山石既穷而土峰峻甚,乃攀树。三里,山树亦尽,渐陟其。
盖遥望峡后大山,上耸三峰者,众皆指为笔架峰,谓即东南清碧溪后主峰,余前由四潭而上,曾探其,兹更
一穷其
,以尽石门涧
之源,竟不暇招同行者,而同行僧仆亦不能从。余遂贾勇直前。
始行坞中,二里渐上。又二里,有数家夹,大坊跨之,曰“绣岭连云”,言登岭之始也,是为白木铺。由是循南坡西向上,二里,由坡间转向南,一里余,复转向西,于是回眺东之
苍,东北之凤羽,反愈近,然所临之峡则在南。更西蹑坡,迤逦而上,又四里,有寺东向,当坡嘴中悬,是为舍茶寺。就而饭。由其后又西上,路稍平,其南临东
之涧犹故也。又二里,有村当岭脊,是为横岭铺。铺之西,遂西蹑夹坑中,又上三里而透岭坳之脊。其坳夹隘如门,透其西,即有坑北坠,又有坑西
。路随西
者下,二里,路转向南峡,而
乃由北峡去,始知犹北
而东
漾濞上
者。
时日正午,开霁特甚,北瞻则凤羽之西,有横山一抹,自西北斜亘而来者,向从沙溪南望,斜亘其西南,为桥后
者也。
剑川之路,溯之北;南眺则潭
铺西之山,南截漾、濞二
之
,为合江铺者,大理之路,随之北来;西览则横岭铺之脊,排闼西界,北接斜亘之岭,南随合江西下,永昌之路,逾之西向;惟东面内峰巀嶪jiéyè
峻,榆城即在东麓,而间隔莫逾,一以峰
崖陡,攀跻既难,一以山划两重,中箐
陷,降陟不易。
二十三日晨起,为严作《玉皇阁募缘疏》。因
纸请书,余书而后朝
。山雨忽作,因停屐待之。近午,雨少杀,余换草履,
严披毡送之。
药师殿门,即北行,二里,涉一枯涧。
五里,遵西山之崖渐上,五里,盘其南突之嘴,遂挟北峰西行,路转于上,溪转于下。又西十里,有村倚北山坡峡间,庐舍
皆烧茅
土,无复棘翳,惟
坳间,时丛木一区,棘翳随之。余从岭脊烧痕
行,虎迹齿齿,印沙土间。连上数
,始造其极,则犹然外峰也。始知苍山前后,共峰两重:东峙者为正峰,而形如笔架者最
;西环者南从笔架、北从三塔后正峰,分支西夹,臂合而前,凑为石门。但其中俱崩崖坠派,不复开洋,俱下盘夹箐,
嵌其底,木丛其上。
凭眺久之,乃循旧迹下。三里,忽误而坠西北支,路绝崖欹,无从悬坠,且空山杳隔,莫辨真形,竟不知玉皇阁所倚之支在南在北也。疑尚濒南涧箐中,而涧中多岐,且峻崖绝坂,横度更难,有棘则蒙翳,无棘则圮。方徘徊间,雨复乘之,忽闻南箐中有呼噪声,知玉皇阁在其下。余亦漫呼之,已遥相应,而尚隔一箐,树丛不可见,路绝不可行。盘箐之上腋二里,始得石崖,于是攀隙坠空,始无
坠之恐,而雨倾如注。又一里而
玉皇阁之右,炊饭已寒,重沸汤而
之。阁左少下,悬崖之间,有
南向,下临
涧,乃两
石合掌而成者。
一丈,下阔丈五,而上合尖,其
约及数丈,而底甚平。其石质
粝,
形亦无曲折之致,取其通明而已。
前石崖上下危削,古木倒盘,霏烟揽翠,俯掬轰
,令人有杳然别天之想。
三里余,抵漾濞街。居庐夹街临甚盛,有铁锁桥在街北上
一里,而木架长桥即当街西跨下
,皆度漾濞之
,而木桥小路较近。
由岐下北壑,转峡度坞,一里余而得椒庵石
。
亦
石所覆,其下半叠石盘,半庋空中,空
浮
二三丈,上下亦离丈余,而平皆如砥磨刀石。惟北粘下盘之上,而东西南三面,俱虚檐如浮舫,今以碎石随其檐而窒之,只留门西向,而置佛于中。其前架楼三楹,而反无
;若以窒
者窒楼,则
与楼两全其胜矣。其北又一
石隆起,下有泉
其隙间,若为之供者。此地境幽坞绕,
石错落,亦栖真之地。龛中
用皆备,而寂无居人,
亦设而不关。余愧行脚不能留此,为怅然而去。乃西向平下一里,即石门北
北来之
,向所由上者。
闻此山北坳中,有大堡白云寺,可跻内峰绝,又南逾笔架,乃东下清碧溪。大堡之路,当即从分支西下之岭,循度脊而上,无此中堑之箐,沐西平征大理,
苍后,立旗帜以
之,即由此
上也。
二十四日鸣
饭,昧
即行。越涧,傍西山而南,其峡仍
。
其涧自东北山麓,下嵌甚
,苍山之后至此,又西北一里矣。既渡,西北上西纡之坡,一里逾其上,始见其西开一东西坞,漾濞之
从其中东注之。
途中遇一老人,负桶数枚下山,即石所栖之人,每日登山箍桶,晚负下山,鬻以为餐,亦不能夜宿
间也。
西向平下共二里,山南有数十家当大路,是为漾濞驿。别送僧,西行溪北田塍中三里余,北界山环而稍南,扼直
南山下,是为矶
村,亦有数十家当矶之腋。路南向盘之,遂蹑矶嘴而西。半里,雨止,路转北,复开南北坞,于是倚东山西麓北行。
从峡中南行半里转西,有小自东南坠峡来,始成
西去。又一里,随
南转,始循
东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