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滇游徐霞客游记记三十八(4/7)

窝,南夹为门,水从中出,而高黎贡山又外障之,真栖遁隐居胜地,买山而隐,无过于此。惟峡中无田,米从麓上尚数里也。松坡虽太麓所居,而马元中之庄亦在焉。

译文

己卯年(崇祯于二年,1639)七月初一至初三日在山麓书馆抄书,也是无整夭的晴夭。这之前俞禹锡有仆人回家乡,请为我带家信。我考虑自己浮沉不定之身,担心家里人已认为是无定河边的人,如果信到家中,知道我还在,又担心我反而不在了,便写了信辞谢他。到这天晚上睡不着,仍写了一封信,打算明天寄给他。初四日送要寄的家信到俞禹锡的书馆,但俞禹锡去了城南的吴家花园。我将返回去,他的书童领我一同前去。过了南关往西走,一里,从城南向北进入那园子。园中有池子有小桥,有亭子在水池中。主人年纪很轻,兄弟二人,一见面就留我在亭中饮酒。傍晚与禹锡一同辞别。这才知道二位主人就是吴麟征之子,新近从四川父亲任所归来。〔吴麟征以举人的身份,最初在毗陵作教谕,升任南都,所以与俞禹锡相遇,如今出任四川建昌道了。〕

初五日又断粮。我写信寄给潘莲华,回复省城中的吴方生,〔潘氏父子在初八日赴京城参加会试。〕并且与潘莲华要粮。来不及等待,前去拜见吴家兄弟,没遇上,立即乘天放晴走出龙泉门,去乾海子游览。由九隆池左边沿北坡向西上爬,一里,到寺后,往南俯瞰峡中的马家园,就是前几天闪太史在其中宴请我的地方,从前是马家的产业,如今卖给闪家了。从此再向西上走,一里,俯瞰它的北峡,就是太保山新城环绕在它上面的地方,才知道它西面就是宝盖山的山顶,今天是沿着它的南冈上登。又透邀上登三里,开始沿南峡绕着山坡进去。二里,路北的树木,森然茂密地在上方,路南的树木,又森然茂密地在下方,各有村庄农舍在林中。那北面的是薛庄,那南边的是马庄,那些树都是梨、柿各种果树。我过去听说马元中有兄长居住在此,元中嘱咐我去游一游,并说:“家兄已相等很久了。”到了这里打听主人,已归回城中,庄中空无一人。此时日光刚是上午,就从庄后走向去乾海子的路。此处山峰稍向南曲,山下峡中有深涧,自西北环绕夹谷往东流出去,水声急骤沸腾,这就是马家园束住九隆池南坞的上游了。此处腾涌的山涧中,外流到山坞口,便成伏流看不见了。往南溢出向下漫流的,成为马家园的内池;往北溢出向下漫流的,成为九隆泉池水,都是此条涧水伏流后再度流出形成的。

于是沿山涧北面的山崖绕着山坡上走,一里,向北折入峡中。二里,稍向下沿着山涧行。此处东西石崖夹峙,水流腾跃在其中乡路顺着涧水上行,大概已穿越到宝盖山的西麓了。有时涉到水西,有时涉到水东,有时涉水上走。往北五里,渐渐向西,这里溪水分为两道流来。由两条溪流中间登岭向西北上去,才望见由此往北,分出峡谷往东下延的,是宝盖山的山脊,又向东下延成为太保山;由此往南,分出峡谷向东下延的,是九隆南山的山脊,又向东下延成为九隆冈。此地是两者中间下垂的短支脉,踩着它透巡上登,五里才向西越过它的山脊。下瞰山脊西面有峡谷在下方盘绕,非常深,水流在峡中沸腾,这就是沙河的上游了。峡谷西边又有一重山横亘夹住它,那是南下牛角关的山脊,而此处的山脊还只是向东延的旁支。沿北边的山崖往西行三里多,开始向西南坠下壑谷。又下走三里多,才抵达溪流的东岸。两岸山崖夹住溪流的岩石极其突兀,溪流欢快地从岩石底往下流,层层叠叠,翻腾汹涌,而蒙密的竹林笼罩着溪流,如玉龙腾踊跳跃在青丝帷帐之中,志书所说的溜钟滩,莫非就是此地吗?路沿着东面的山崖下走,向北溯溪行,有个小山洞依傍着山崖,向西俯瞰着溪流。进去坐在洞中,钟乳石上水珠下滴,如串珠样下落。出洞,再向北溯溪走三里,有座木桥跨到溪西。越到溪水西岸上岭,终于与沙河上游分别。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