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之后,周王室日渐衰落,爵禄多由左右的大臣赐予,征战讨伐的事不由天子决定。吴国被越国吞并[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想把吴王迁往甬东,给他一百户人家让他管理。吴王说:“我老了,不能再侍奉你了。”
然后自刎而死,吴国灭亡。]
晋国被一分为三。[晋昭公六年时,他死了。他的六卿想要削弱昭公亲族的势力,就想法儿把羊舌氏一族都杀掉了,把他们的封邑分为十个县,六卿各用他们的儿子为大夫。晋国因此更加衰弱,六卿的势力都强大起来。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一起杀死智伯,把晋国的土地瓜分殆尽。到烈公十九年,周威王赐封赵、韩、魏三国,把他们封为诸侯。晋国就这样灭亡了。]
郑国被韩国兼并。[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幽王时为司徒。他问太史伯:“周王室多灾多难,我怎样才能逃脱一死呢?”太史伯说:“只有洛水的东边,黄河、济水的南面可以居住。”桓公说:“为什么到那里去呢?”
太史伯回答说:“那个地方邻近虢郐,虢郐的国君贪暴好财,百姓都不依附他。如今你做司徒,人民都很爱戴你,请你试试到那里居住,那里的百姓就都是你的国民了。”桓公说:“很好。”于里就去那里做了国君。到了后世,君乙被韩哀侯所灭,吞并了郑国。郑国也就灭亡了。]
鲁国被楚国所灭。[鲁顷公二十年,楚考烈王消灭了鲁国。鲁倾公逃亡到卞邑,做了人家的仆人。鲁国王是灭亡了。]
天下没有一个有权威的君主,这样的状态达四十多年,形成“战国”时代。其中秦国依仗形势险要,运用狡诈善战的军队,一点点地吞并山东六国,山东各国深以为忧。苏秦,洛阳人,联合诸侯一起抵抗秦国;张仪,魏国人,拆散诸侯的联盟与秦国连横。这就是纵横活动的缘起。
[《周易》赞许先辈的圣王们建立万国而亲临诸侯;孔子创作《春秋》做为后世治国的法则。这是讥讽各代的当政者不知变通,改换分封制,仍然要世世继承王候爵位。由此来看,分封诸侯的制度,是从先世就有的了。荀悦说:“分封建立诸侯国,让他们各自世代继承其爵位。这些统治者想使人对待别人象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爱国家就象爱家一样,就必须任用贤能的世卿、大夫,考察他们的政绩进行罢免或提升,使他们能得到土地的封赏但不能拥有子民,由君王总揽全局,实行统治。因此如有用残暴的手段来管理国家的官员,下面就会有人反叛他。在下有百姓的反叛,在上有君王的诛杀,所以权衡利害,他们就会努力工作以受奖赏,而害怕君主的权威,各自争相效力,而没有作乱之心。天子不守正道时有侯伯来规正他,王室微弱时就会有强大的诸侯国辅助他们。所以即使君主无道也不会使天下百姓受虐特。这就是用辅佐来顺应天道并掌握人才的道理。”
曹元首说:“先辈的圣王们知道自己一个人治理国家不能使之长久,所以和别人一起治理;知道一个人守护天下不能使之牢固,所以和别人一起守护。他们亲疏并用,异同共进。使权轻与权重的人互相抑制,亲近与疏远的互相关照。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以保证国家不发生叛乱。”
陆机说:“为别人不如厚待自己,为外物不如为自身谋算;要使上级安乐就在于使下面的人满意。为了自己打算就得先让别人占占便宜。国家治理得好时足以正风气,衰微时也可以抵御强暴。所以强大有力的国家不能专据一时的优势,雄才大略的人也不能使霸王之志得偿。”
这大概就是三代可以奉行正道,四王得以成就功业的原因吧。同家的兴衰交替,理所固有;礼教的废兴,在于统治者的做法。治国的法则有时也许不能正确施行,真理有时被歪曲。因此世代继承爵位的制度,弊处在于强行统治;厚赏臣下的制度,过失在于使王室日益衰弱。王室浸弱的开端,始于三代昏王,其祸患,到战国七雄时才结束。所谓“树梢大了树必定要折断,尾巴大了就难以掉转”,这就是分封诸侯的弊端。]
苏秦开始组织合纵联盟,便去了燕国。[周武王定都殷,封召公于燕地,和六国一并称王。于是有了燕国]他游说燕文侯说:“燕国东边有朝鲜和辽东,北边有林胡和楼烦,西边有云中和九原,南边有呼沱河和易水。土地方圆二千余里。拥兵几十万,战车有七百多辆,战马有六千匹,粮食够十年支用。
南边有碣石和雁门的丰饶物产,北边有枣和栗子的获利收成。人民即使不从事田地耕作,而枣和栗子的果实就足以让人民吃饱。这是所谓的天府之国啊!
国家女乐无事,看不到军败将亡这样忧心的事,这些有利条件没有谁比燕国更多的了。
大王知道这平安的原因吗?燕国之所以不遭受战争的洗劫,足因为在南方有赵国作屏障。秦、赵争战,相互都疲弊了,而大王却保今燕国,控制住这个大后方,这就是燕国不遭受侵犯的原因。况且秦国如果攻打燕国,必须经过云中和九原,经过代和上谷,这就是数千里的道路,即使得到燕国的城邑,秦国也难以守住。秦国无法损害燕国也是很涛楚的了!现在若是赵国进攻燕国,只要发出号令,不到十天数十万大军就可以进驻东垣。再渡过呼沱河,涉过易水,不到四五天就靠近国都了。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须得在千里之外开战,赵国进攻燕国,就要在百里之内开战了,不忧虑百里之内的祸患,却重视千里之外的邦交,没有比这更错误的计谋了。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与天下诸侯联为一体,那么国家就不会有祸患了。”燕文侯认为苏秦说得对,便答应合纵抗秦。
[乐毅写信给燕王说:“比目鱼,两条不合在一起就不能游动,所以古人赞许它们,是因为它们能合二如一。现在山东各国弱小而不能团结如一,这说明山东各国的统治者还不如比目鱼聪明啊。再比如士兵拉车,三个人不能拉动车,再找两个人,这样五个人用绳子拴在一起拉,车就可以前进了。现在山东各国弱小不能战胜秦国,而两个国家联合起来就能战胜秦国了。然而山东各国不知互相联合,他们就不如军士聪明了。胡人和越人,言语不通,同船渡河,却能达到互相救助如一。如今山东各国之间的关系,就象同船渡河,秦军来攻打了,却不能互相救助如一,他们又不如胡越人聪明了。比目鱼游动、军士拉车、胡越人渡河这三种情况,人人都能做到其中的一种。而山东各国的君主们却觉悟不到这点,这是我为山东各国忧虑的,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现在韩、魏、赵三国已经联合了。秦国见这三国联合,必定会向南攻打楚国。赵国见秦国攻打楚国,也一定会向北攻打燕国。万物本来有形势相异而忧患相同的情况,秦国长时间地攻打韩国,如果现在秦国转而攻打楚国,燕国一定要遭受灭亡的命运。我私下为大王打算,不如向南与韩、赵、魏三国兵合一处,约定共同防守韩国、魏国的西部边界。山东各国如果不能这样做,一定都会被消灭的。”燕国果然派军队向南与韩、魏、赵三国联合。
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苏秦的弟弟)替燕国去劝说赵王:“今天我到这里来,从易水边经过,看见河蚌正出来晒太阳,却被鹬鸟啄住蚌肉,蚌壳一合夹住了鹬鸟的嘴。鹬鸟说:‘今天、明天见不到水,你就成了死蚌。’河蚌也对鹬鸟说,‘今天不放走你,明天不放走你,你就成了死鹬。’两方面都不肯相让,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俩一起抓住了。现在赵国将要讨伐燕国,燕、赵长久相持不下,让百姓疲惫不堪,我恐怕强秦就要成为渔夫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这样,赵王才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齐宣王因为看到燕国衰弱了,就出兵攻打燕国,夺取了十座城池。燕易王对苏秦说:“先生能为燕国要回被侵占的土地吗?”苏秦说:“让我为大王取回来吧。”于是他到了齐国。见到齐王,下拜的时候向齐王称贺,站起来却又向齐王表示哀悼。齐王说:“为什么祝贺后紧接着就哀悼呢?”苏秦说:“我听说饥饿的人之所以再饿也不吃鸟嘴,是因为吃鸟嘴时肚子越饱死得越快,人人都有这样的顾虑。如今燕国虽然弱小,燕王却是秦国的女婿。
大王获得了十座城池的好处,却要长久地与强大的秦国为仇了。现在假设燕国是大雁在前面飞,那么强大的秦国就紧跟在后面。所以攻打燕国和吃鸟嘴是一类情况啊。”齐王说:“那又该怎么办呢?”苏秦说:“我听说古代那些会办事儿的人能够化险为夷,转败为胜。大王果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就把十座城池归还给燕国,燕国一定是万分高兴。秦王知道是因为自己的缘故齐国把十座城池归还给了燕国,也一定高兴。这就是所说的放弃仇恨而结成好朋友。”齐王说:“好吧。”于是把十座城池还给了燕国。]
苏秦从燕国到了赵国[赵国的先人和秦国是同一祖先,周缪王派造父带兵攻打徐偃,就把赵城赐给了造父。于是赵氏世代都做晋国的大夫],他对赵王说:“我为大王着想,不如让人民安定闲适,不要多生战事烦扰他们。而使人民得以安定的根本,首先就在于要选择友好邻邦。选择的邻邦合适,人民就能得到安定;选择的邻邦不合适,人民就一辈子不得安定。请允许我谈谈赵国的外患:齐国和秦国是赵国的两大敌人,这是人民不得安宁的原因所在。
如果依靠秦国进攻齐国,人民就得不到安宁;依靠齐国进攻秦国,人民也得不到安宁。大王如能真正听从我的话,那么燕国一定会给你送上出产毛毡、裘皮,良狗、好马的土地;齐国一定会送上产鱼、产盐的海边土地;楚国一定会送上生长橘柚的云梦之地(洞庭湖一带);还有韩国、魏国都可以把国内封地汤沐邑送给你;这样大王的宗族亲戚都可以得到封侯。从别国割取土地,得到财物,这是从前王霸不惜损兵折将而追求的东西;给宗族亲戚封侯,就是商汤、周武王也得经过争战和拼杀才能争取得到。如今大王毫不费力,唾手而得到这两个好处,这是我祝愿大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