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军势(2/2)

大业十三年二月,刘武周杀邑太守王仁恭,起兵依据突厥,被突厥封为“定杨可汗”刘武周自称皇帝,改元天兴。武德二年(619 年)三月,在突厥的支持下,刘武周南侵并州(治晋),四月接受大将宋金刚的建议“图晋,南向以争天下。”宋金刚率兵两万“又引突厥之众,兵锋甚盛”相继攻陷唐并州、介州、浍州、晋州等地,关中大震“人情崩骇,莫有固志。”在此险恶形势下,李渊打算放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李世民决反对,认为“太原工业所基,国之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不能“举而弃之”,并主动请缨,率师三万前往讨伐。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这是历代兵家极为重视的至理名言。将领在指挥作战时,能否据敌我双方的情况沉着,冷静、果断正确地下定决心、对队的行动和作战的胜负有着重大的关系。如果将领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必然坐失良机。因此,犹豫不决是作战指挥的大忌,而刚毅果断则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只有“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李世民击败刘武周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

将帅用兵,能不动声有成竹的叫神,情况未明而察端倪的叫明。所以,掌握了神明的理,作战就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天下就没有敢于作对的敌国。”

刘武周得知全军溃败,便带了百余骑亲信,从太原逃走,投奔突厥,唐失地全收复。此战,李世民待机,当战机现时,又能决抓住,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十一月,正值隆冬季节,李世民率军自龙门渡河,在柏(绛州西南)扎营,与宋金刚对垒相持。针对敌“悬军千里,吾地,兵骁将,皆在于此”的实际情况,李世民采取了不战以挫其锐的方针,仅令偏师乘间抄掠敌军。经过长达五个月的对垒相持,敌军气势日衰,供应困难,运输线又被唐军切断。武德三年二月,宋金刚被迫后撤,李世民率军尾追,一昼夜行军二百余里,战斗为数十回合。岭时,由于长途奔袭,连续作战,士卒饥疲加。总刘弘基执而谏说:“糇粮已竭,士卒疲顿,愿且停营,待兵粮咸集而后决战。”但是李世民却说:“功者,难成易败;机者,难得易失。金刚走到汾州,众心己沮。我反其未定,当定其势逐之,此破竹之义也。如更迟留,贼必生计,此失机之。”于是李世民“策而去,诸军乃”,最后“直驱金刚,贼众大溃。”

。用兵的害,最大的是犹豫;军队的灾难,最大的是狐疑。善于打仗的人,看到有利的情况决不放过,遇到有利的战机决不迟疑。否则,失掉有利条件放过有利战机,自己反而会遭受祸殃。所以,明智的指挥者抓住战机就不放过,机智的指挥者一经决定就绝不迟疑。所以投战斗才能象迅雷使人不及掩耳,象闪电使人不及闭目,前有如惊奔驰,作战有如狂风迅猛。阻挡它的就被击破,靠近它的都被消灭,这样的军队谁还能抵抗呢?

例证

武王说:“您说得好啊!”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