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孔说:“你以为这些就够了吗?还有呢!古代圣明的君主治理百姓,
照法规,一定要把土地分封下去,分别派官吏来治理。这样,贤良的人不会被埋没,顽劣的暴民也无
隐藏。派主
官员经常视察定时考
,
用贤良的人,罢免贬斥才能品德差的官员。这样一来,贤良的人就会愉快,而才能品德差的官员就
曾参谦恭地站起来,走下坐席问孔:“请问先生,什么是成就王业的
理呢?”孔
不回答。曾参又说:“赶上先生您有空闲的时候也难,所以敢大胆向您请教。”孔
又不回答。曾参
张而害怕,提起衣襟退下去,站在座位旁边。
曾参问:“不为政事烦劳、不劳民伤财叫
明君,其中的
理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孔回答说:“居上位的人尊敬老人,那么下层百姓会更加遵行孝
;居上位的人尊敬比自己年长的人,下层百姓会更加敬
兄长;居上位的人乐善好施,下层百姓会更加宽厚;居上位的人亲近贤人,百姓就会择良友而
;居上位的人注重
德修养,百姓就不会隐瞒自己的观
;居上位的人憎恶贪婪的行为,百姓就会以争利为耻;居上位的人讲廉洁谦让,百姓就会以不讲气节德
为耻。这就是所说的七
教化。这七教,是治理民众的
本。政治教化的原则确定了,那治民的
本就是正确的。凡是
居上位的人,都是百姓的表率,表率正还有什么不正的呢?因此国君首先能
到仁,然后大夫也就会
到忠于国君,而士也就能
到讲信义,民心敦厚民风淳朴,男人诚实谨慎女
忠贞不二。这六个方面,是教化导致的结果。这样的教化散布天下四方而不会产生怨恨情绪,用来治理普通家
而不会遭到拒绝。用礼来区分人的等级尊卑,以
义立
世,遵照礼法来行事,那么百姓放弃恶行就如同用
浇
积雪一样了。”
孔在家闲居,弟
曾参在
边陪侍。孔
说:“曾参啊!当今
居
位的人,只能听到士和大夫的言论,至于那些有
尚
德君
的言论,就很少听到了。唉,我若把成就王业的
理讲给居
位的人听,他们不
门
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
过了一会儿,孔叹息了一声,回
对曾参说:“曾参啊!大概可以对你谈谈古代明君治国之
吧!”曾参回答说:“我不敢认为自己有了足够的知识能听懂您谈治国的
理,只是想通过听您的谈论来学习。”
孔说:“你坐下来,我讲给你听。所谓
,是用来彰明德行的。德,是用来尊崇
义的。所以没有德行,
义不能被尊崇;没有
义,德行也无法发扬光大。即使有一国之内最好的
,如果不能
照正确的方法来使用骑乘,它就不可能在
路上奔跑。一个国家即使有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百姓,如果国君不用正确的方法来治理,也不可能成为霸主或成就王业。因此,古代圣明的国君在内实行‘七教’,对外实行‘三至’。‘七教’修成,就可以守卫国家;‘三至’实行,就可以征伐外敌。圣明国君的治国之
,守卫国家,一定能击败千里之外的敌人;对外征伐,也一定能得胜还朝。因此说,在内实行‘七教’,国君就不会因政事而烦劳;对外实行‘三至’,就不至于劳民伤财。这就是所说的古代明王的治国之
。”
民悅矣.是故行施彌博,得親彌眾此之謂還師衽席之上.」
孔说:“古代帝舜
边有两个得力臣
禹和皋陶,他不用走下坐席天下就治理好了。这样,国君还有什么烦劳呢?国家政局不安,是国君最大的忧患;政令不能推行是臣
的罪责。如果实行十分之一的税率,民众服劳役一年不超过三天,让百姓
季节
山林湖泊伐木渔猎而不滥征税,
易场所也不滥收赋税,这些都是生财之路,而圣明的君主节制田税和使用民力,怎么还会浪费财力呢?”
曾参问:“敢问什么是七教呢?”
曾参又说:“这样的治国方法确实是最好的了,只是我不足以一步
理解它。”